为肾功能衰竭患者重建“生命线”
近日,我院胸心血管外科医疗团队成功开展了下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为一名肾功能衰竭患者重新建立起了“生命线”。
导管造影
患者女性,52岁,来自安顺,慢性肾衰维持透析6年,一直靠右颈内半永久导管维持透析。两月前患者的导管功能不良在外院更换导管,后导管不能正常使用,辗转到重庆治疗,拔管后在左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维持血透,但因临时导管功能不良,导致面颈部及双上肢肿胀,无有效血透通路。经过多次辗转,最后就诊我院胸心血管外科。
术前标记
术后缝合
经过血管CT上显示,患者上腔闭塞,血栓形成,大量侧支开放,肺动脉栓塞。胸心血管外科医疗团队仔细诊断了患者病情,在导管造影见上腔静脉闭塞,导管尖端顶住静脉壁,奇静脉反向血流,导管弯曲。考虑上腔静脉综合征III型,导管功能不良,偿试开通上腔失败。经过充分评估和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为患者施行下肢即穿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术中,赵华主任在患者右腹股沟下方切开一个小切口,将一根长约5厘米的硅胶夹层人工血管分别与其股动脉及大隐静脉行端侧吻合,手术成功,为患者建立了新的生命通道。术后72小时进行首次穿刺使用,现已穿刺使用次,血流量佳,复查彩超检查提示人工血管内血流通畅,隧道及吻合口无出血及血肿,切口愈合良好,下肢无肿胀。
术后72小时穿刺使用透析流量佳
据赵华副主任介绍硅胶夹层人工血管进入中国时间不到半年,与普通人工血管内瘘相比,可在术后24小时进行穿刺使用,无需置管过过渡,为血透患者的另一通路选择,避免中心静脉置管导致血管损伤。但费用相对较高,通畅率有待进一步随诊。
赵华副主任还表示下肢动静脉内瘘主要是在上肢血管耗竭或上肢不能建立血管通路是选择,手术相对复杂,手术风险较上肢内瘘高,此项技术不仅填补了我院空白,甚至在贵州省内尚属首例,这为我区乃至贵州省血透患者提供了血管通路的又一选择。
动静脉内瘘
据介绍,血液透析是目前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最可行的方法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充分透析的先决条件。动静脉内瘘,主要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即建立一条动、静脉之间的短路,为血液透析提供长期而有效的、可进行体外循环的血管通路,经此血管通路将体内的血液转移到透析机,净化的血液再由透析机转移到体内,完成血液净化。
目前上较为常见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即将自身的动脉与静脉端侧相连形成血管通路。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增长,患者自体静脉耗竭,或自身血管状况较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透析通路。
文稿:赵华、何璇
编辑:何璇
·END·
遵行天使人道/义播城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