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www.zgbdf.net/m/
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可及,高标准建设教育强市,实施“健康武汉”行动,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台。
——政府工作报告
1月12日,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院长刘继红,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市人大代表、医院院长王高华等三位医疗战线的市人大代表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为市医疗公共事业出谋划策,形成合力,将武汉打造国家级医学中心、区域医学中心等医学高地。
医院去年接诊万人次
加强多院区发展、互联网医疗建设
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院长刘继红(左)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长江日报记者肖僖摄
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院长刘继红建议,加强互联网医疗建设,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更优化布局。
00:41刘继红说,近年来,医院在就诊环境改善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例如主院区门诊楼改造,建设连廊将所有大楼连通。其中,老门诊改造工程即将完工,今年春节前就可以开诊,连廊也将于今年完工。
刘继红介绍,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医院加强多院区发展,提升就医服务质量。汉口主院区,主要打造内科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外科手术治疗中心以及妇产科科教与治疗中心。中法新城院区重点发展肿瘤治疗中心、空中急救。武汉经开院区将重点建设国际康复医疗中心。光谷院区医院,致力于建成“医教研产一体化”的科创中心,将与大型企业一起共同开展手术机器人、医疗试剂、新药等研发工作。今年6月有张床医院将开放接诊,明年小型质子中心也将建成。
“年医院线上接诊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优质服务,为病人提供就医便利。”刘继红介绍,年以来医院医院建设,开通了线上门诊、线上药房、慢病管理、健康体检、健康科普、医联体门诊、多学科门诊、远程医疗为中心的服务板块。50个专科、名医生,通过图文咨询、视频问诊等线上服务的形式为复诊患者提供检验、检查报告解读、护理、用药、全科医学科等咨询服务。复诊病人通过自助开单就能自助申请检验、检查项目。目前,医院已上线了近30项检验、检查项目,可为慢病患者提供全病程健康管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最大限度扩大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半径。刘继红表示,医院还医院服务,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18个国家医学中心里11个都是“偏科”医院
组合优势力量全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左)做客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长江日报记者肖僖摄
“分析目前全国已获批的18个国家医学中心,其医院达到11个。”市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建议,武汉市要组合优势力量,将医科融入到7个省实验室,实现共建共享,打造国家级医学中心、区域医学中心集群,形成医学高地。
00:5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突出“四个面向”,提升创新效能,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张玉说,作为拥有38医院、29个临床专科排名全国前十的“中部医都”,武汉市以打造国家级医学中心、区域医学中心等医学高地为抓手,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完全可行、可能、可得的。
张玉说,武汉市可集中全市专科资源,医院分医院。目前全国已获批的18个国家医学中心,其中11个医院,而拥有丰富医疗资源的武汉市(每千人口床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打造医学高地时,医院间专科化、差异化发展。
张玉建议,集中科创资源,依托医科优势专科共享或筹建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冲击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助推器。建议武汉市组合现有优势医科力量,形成“优势医科团”。既可以采取“加盟”方式,将“优势医科团”纳入到现有的湖北实验室建设范畴,通过医工交叉、医理结合等方式,带动医科新发展。也可以采取“联盟”方式,由“优势医科团”牵头,医院为核心,“医、学、研、产、政”五力同心,政府配套相应硬件资源、财政支持、政策试点等,通过多方共建、集群发展,共同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玉建议,集中人才资源,吸纳全球各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建议武汉市针对医学领域的省外、海外人才及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既要加大投入,如设置更大额度的专项人才基金,给予奖励补贴、扶持资金等,以待遇让人才“引得来”;也要搭建平台,加快构筑武汉大健康产业集群,设置更多孵化项目,以事业让人才“留得住”;还要做好保障,用心做好涵盖住房、医疗、教育等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以感情让人才“过得好”。将武汉打造为宜居宜业、安居乐业的人才友好型城市。
心源性猝死25%的病例发生在公共场所
免费为大型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提供AED操作培训
市人大代表、医院院长王高华(左)走进长江日报两会直播间。长江日报记者肖僖摄
“我承诺,医院将为武汉市范围内的机场、地铁、高铁、大型车站、大型酒店等公共场所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AED操作培训。”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年市政府民生实事清单之一“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台”,1月12日下午,市人大代表、医院院长王高华作出承诺,该院将通过免费培训,让大家“敢用会用善用”自动体外除颤仪。
01:10去年岁末,长江日报首发的一则新闻报道,让王高华记忆犹新。
“去年12月7日,在汉阳钟家村地铁站,一名乘客突发心脏性猝死,包括医院两名护士在内的5名医护乘客及时赶到现场施救,并利用地铁站内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紧急救治,乘客脱离了生命危险。”王高华说,此事实属惊险,如果当时车站内没有同乘的医护人员,如果地铁站没有配备AED,或者工作人员不会使用,这名乘客可能就不会这么幸运。当月,医院应邀对武汉地铁集团钟家村车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AED操作培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在公共场所配备台AED列入民生实事,王高华认为,此举对加强公共场所的应急救助能力、减少突发意外死亡、保障市民生命健康有重要意义。
王高华说,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其中约有25%的医院以外的地方,包括各类公共场所;如果工作人员及时对心脏性猝死患者进行救治,可以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医院决定,免费为大型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提供AED操作培训。”王高华说,培训包括医学基本知识、简单的急救技能、AED的设备使用等内容。只要武汉市内公共场所单位提出申请,人数达到40人,双方商定时间,医院即可组织相应的培训。“完善武汉市公共应急救助能力,是医疗机构的应尽之力,更是我们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长江日报记者杨荣峰汪文汉)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