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月27日,国家卫计委举行主题为“代表委员谈健康中国建设”的发布会。发布会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紧密型医联体要崛起了!医院将捆绑在一起,利益一体化,责任一起担,基层医疗将迎来巨大变化。
两会召开在即,在这个时期,本次发布会特意邀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大家对于如何切实推动健康中国提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措施。尤其是对于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代表委员们给出了系统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从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要想把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依靠紧密型医联体,作为医联体中最实用最有效的模式,紧密型医联体在今后将成为主流趋势。
什么是
紧密型医联体
紧密型医联体大概有三个特点:
1、不仅限于技术合作,人财物统一调配。
2、经济利益一体化,实现利益责任共同体。
3、分工明确:医院诊疗大病,医院诊断常见病、多发病,社区负责提供便捷医疗服务。
那么如何做成一个
紧密型医联体呢
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医院院长顾晋认为,要做好这5件事:
第一、专家下沉
因为紧密型医联体是人财物统一调配,医院的专家还是社区医生,都是一体的,这使医生下到社区非常方便。
把医院的常见病,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肿瘤等方面的专家下沉到社区,让社区老百姓都能很方便地看上专家门诊,病人流向社区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
再有就是对于社区医生的传帮带,专家通过培训、专业指导,从而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
另外,医院专家要结合社区的优势,带领全科医生做好基层科研,提高他们的诊疗能力,营造社区的学术氛围,增加社区医生职业成就感,吸引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进入基层。
第二、学科下沉
光靠专家下沉帮扶是不够的,要想使基层成为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阵地,医院把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室下沉到基层。
因为在紧密型医联体中,医院直管,作为常见病的科室,如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把这些学科下沉到社区,加强基层的学科水平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的医疗水平问题。
第三、建立信息化联系
紧密型医联体最终要的标志是什么?顾晋给出了答案:信息有联系。
“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联系就是松散的。我们的模式是把信息联系起来,把社区和医院的信息联系起来。”
那么,真正的信息化联系是什么样?这种信息化联系会对基层产生哪些影响呢?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介绍了方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
1、所有医院交互
吴浩说,方庄所有病人的资讯医院交互。方庄病人无论是通医院,还是没有通医院治疗,只要是我们的签约患者,他的资讯、住院期间的信息都会同步的传递,进入到他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签约医生的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