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刊《现代传播》责任编辑,博士;近年来发表影视艺术、新闻传播领域论文8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以主要承担者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近10项;出版专著、教材、编著4本;多次获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电视“星光奖”评论奖等各级奖项;年上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榜”。
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进行了史上几乎最大力度的改版。此后,每逢节庆假期,特别是单年份的春节期间,《新闻联播》渐进创新,如全时段感性新闻、大时段直播新闻、主播播报全面口语化、大量呈现手机自拍新闻、演播室主播对谈、开放式报尾、记者配音、视觉包装风格转换,等等。
《新闻联播改版研究(-)》分为四篇,以实务描述为主,分别以“之一:年的融媒”“之二:年的情感”“之三:年的直播”“之四:年的语态”为主题。虽然央视《新闻联播》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但仅从渐进式的一些变化来看,或可以窥见中国电视时政新闻的些许发展可能,哪怕只是一些形式上的可能。
同时,由于新的媒介技术和《新闻联播》自身的发展,、年的那些曾经令人惊喜变化,现在看来已不足为奇。
1号学术
《新闻联播》改版研究(-)之一:年的融媒
一、引言:
技术赋权与形式创新、社会赋权与内容变化——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改革的语境
媒介融合时代里,新媒体的普遍性崛起,在中国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层面,其最大意义或可谓是“赋权”——为传统媒介时代中几乎不具话语权的接受者,进行普遍性的“赋权”。这种赋权或可分为两个方面:
(1)技术赋权,此为“形式”层面的保障,使接受者拥有发声与传播的技术,这是实现话语权最基本的技术保障,这种技术赋权甚至可以一夜之间使弱势接受者正成为强势传播者;
(2)社会赋权,此为“内容”层面拓荒,在技术保障基础上,使原本不具话语权的接受者可以就社会生活的多元问题发声发言、参与协商(即便是厉声斥责也是协商的一种形式),这些发声的内容甚至可以一夜之间使原本人微言轻的接受者的观点,成为问题的强势主宰舆论;更甚,这种社会赋权与中国当下矛盾丛生的转型期社会乱象,一经碰撞与合并,爆发出了惊人的裂变能量。
总之,技术赋权事关“能发声”,社会赋权事关“有影响”,而且如今这两大赋权是具有广泛普遍性的,而非偶发选择性的,这都是传统媒介时代不可想象的。当然,从更加宏大的视野来看,不仅在中国语境下,而是无论在微观的人类传播,还是宏观的人类文明意义上,多维、平等、自由交流,也都是至为弥足珍贵的人类发展大跨越。
这种新媒体的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是一种对大众的经年培养,而且这种培养一旦被大众适应,大众就无可能再倒退回传统媒介时代的生态。这也必将倒逼传统媒体做出改变,甚至应该是打碎自身的改变,而不只是将新媒体视为“脱困工具”的单向意愿式改变,否则传统媒体自身刻板的传统与包袱会加速其难以为继。
从社会文化层面而言,两大赋权带来两大结果:
(1)技术赋权带来的重要结果,是接受者越来越无法接受关于“形式”的东西的一成不变,而永远期待着有关“形式”的不断创新、不断刺激、不断张扬;
(2)社会赋权带来的重要结果,则常常走向两个“内容”层面的极端,一是容易极端地走向“大”、凌厉地批判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二是容易极端地走向“小”、告别凌厉而拥抱暖性脉脉。
不得不看到,在我国语境下,期待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流内容,立即进行颠覆性改变而彻底走向媒介融合思维、互联网新媒体思维,是不现实的,也未必是一种负责任的强求;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渐变,而这种因应媒介融合的渐变的最重要语境,似乎正是技术赋权与社会赋权,以及它们带来的上述后果。
作为中国传统媒体新闻改革的突破点,电视新闻改革所面对的语境也是上述深刻的“赋权生态”。本文要考察的是,作为电视新闻改革最难攻坚的一环,当前电视时政新闻改革与上述语境的互动状态。由于与其他传媒与艺术形态不同,中国电视诞生伊始就与“意识形态宣传品”天然地关联,电视向来是中国所有传媒与艺术形式中受规约最为严格的一环,考察媒介融合与“电视”新闻互动变化状况,也便具有一定的典型与代表意义。
二、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时政新闻改革悄然开启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新闻改革有“逢三则变”的现象:年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新时期宏观政策方面规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年中国首个电视新闻杂志《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电视新闻在形态和语态上切实突破;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和地方民生新闻的兴起,标志着电视新闻找到并走上了回归传媒属性本体之路。
而年中国电视新闻的革新,则在于时政类新闻栏目的革新,这主要以央视《新闻联播》为先导与代表;更甚,这些变化正是历经了年的铺垫和、年的承接,我们才看到了其变化的持续性、显著性、标识性和可分析性。
自年9月25日《新闻联播》改版(这也是栏目自年实现直播态播出15年后的再度改版)之后,《新闻联播》的形式与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谓《新闻联播》历史发展分期的又一显要标识。
根据《新闻联播》—年中天的采样收视率统计列表可知,改版之前绝大多数的期次收视率难以过1;而改版之后收视率过1的期次开始增多,特别是从改版近一年后的年9月7日起,收视率过1的天数显著增多,且此后多数期次收视率连续过1,收视率提高成为常态。
而因应前文所述的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赋权”和“社会赋权”所带来的社会文化整体气氛,以及这个意义上大众对事关“形式”与“内容”创新与变革的期待,改版之后的—年春节期间,《新闻联播》在“形式”与“内容”两大方面进行了顺应改版的大胆尝试——形式上创新的密度陡然加大、内容上集中走软性暖融路线,这些都使春节时段的该栏目明显区别于常态常规时段,更明显区别于改版之前年份里的呈现。
在春节期间让栏目的变化井喷,甚至已经成为《新闻联播》的“固定动作”;而在当前的体制机制状态下,利用节庆时段推动新闻改革,也体现着中国电视新闻人的智慧。
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常现革新的“春节期间”主要可以界定为“春节假日期间”。本文以改版后的—年(以年为主)春节假期的《新闻联播》所有新闻为样本;由于四年间我国春节假期安排的不一,为保完整,本文取每年除夕至正月初七共32天的节目为分析样本。
三、形式多变与内容温情:
近年来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因应技术与社会赋权的革新
(一)多变:因应技术赋权的形式创新
如前所述,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赋权”带来的重要结果,便是接受者永远期待着有关“形式”的不断创新、不断刺激,而难以忍受观感与心理的静止、僵化与停滞。期待“流转”而拒绝“程式”、张扬“新”与“变”而拒绝“稳”与“定”,这也是媒介融合时代与后现代社会文化汇流、碰撞后的重要表征。作为时政新闻改革的表现,曾在30余年的发展中“形式”变化不大的《新闻联播》,在、年交接之时的改版后,在形式方面突然开始发生大量而密集的变化;而近年来春节期间该栏目的变化较为集中,可为代表示例。
1.切入与报尾的创新
(1)切入:片头之后直接切进各地直播信号?主播罕见对谈交流?主播拱手拜年
年除夕之夜,《新闻联播》在片头播完之后,没有像往常一样切进演播室的主持人;而是片头之后直接切进了四路各地直播信号,展示了黑龙江中国雪乡、广州迎春花市、安徽肥西三河古镇、香港维多利亚港等四地除夕夜的画面,并配以主播的口插画解说。这是《新闻联播》历史上第二次片头之后没有直接切入演播室,上一次是直播神舟飞船发射升空。
此后,在当日节目进行到2分40秒的时候,才第一次切进演播室。切入后主持人也没有像以往正襟危坐、以常规的“扑克脸”和“各位观众,晚上好”开始播报;而是十分罕见地以两位主播(郎永淳、李梓萌)的对谈、交流方式(见图1),开始了当日的播报。
两位主播语言、语气、语速、语调的交流感也较强:“(切演播室)通过刚刚的这个直播信号,我们是看到了祖国的四个地方,其实它们只是此时此刻祖国的一个缩影,这是祖国的大家庭——北方呢,还在瑞雪纷飞;而南方已经是鲜花怒放。但我想今天,无论是南北,有一样,那就是春联是一样红。是的,现在呢,除夕已经来了,春天也来了;年夜饭来了,团圆的时刻就到了。大年三十儿,新闻联播给您——拜年了!(主播拱手礼拜年)”在未来《新闻联播》迁入新址播出后,这种主持人对谈的方式将更为普遍地使用。
在齐声说“拜年了”的同时,两位主播都以拱手礼的动作、笑容灿烂地面向镜头拜年(见图2)。而《新闻联播》主播拱手拜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年的除夕之夜,康辉、李修平两位主播就曾在节目结束时笑容满满地拱手向观众拜年;而从年除夕开始,《新闻联播》将主播拱手拜年安排在节目最开始,年除夕的这一动作与节目内容上下文语境融合得更为紧密。
如果对比年除夕的《新闻联播》开场,我们也可体会出近年来该栏目的不断变化。年当日是常规的片头后切入演播室,两位主播以激昂的语调表达:“各位观众,晚上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海外华侨华人,致以节日的问候!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
图1主播罕见对谈图2主播拱手拜年
(2)报尾:普遍使用开放式报尾
年除夕《新闻联播》的报尾,没有使用通常的主播演播室说“今天的新闻联播节目播送完了,再见”并出编播人员字幕名单的形式,而是在当日最后一条新闻之后,直接切入我国多地家庭年夜饭的画面,配主播演播室口播结束语:“年夜饭上桌喽,春晚就要开锣了,美在团圆相守,乐在一家亲。多陪父母说说话,学学老辈持家做人,言传身教,沐浴家风”。
此时出编播人员字幕,为了保证开放式报尾的画面美观,字幕也没有如往常以“透明底居中向上走”的形式,而是以“白底在画面底端横拉”的形式,在有限的版面上呈现更多画面信息,如图3。
同时,央视播送中心编辑武文多选用拜年老歌中“嘁个隆咚锵咚锵,上街去拜年”的经典曲调,专门为这一除夕的年夜饭报尾谱写了背景音乐。
图3开放式报尾与编播人员字幕设计
其实春节期间《新闻联播》使用开放式或准开放式报尾,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年正月初一,《新闻联播》结束时就以上海豫园的实时直播画面为结尾字幕的背景画面。年正月初六结尾时,主持人又温情表达:“今天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了,此时此刻还有很多朋友在返程的路上。节目的最后我们共同去看一看上海和北京的情况,祝大家一路平安!再见。”此时结尾字幕同样以前方的实时画面(上海和北京的火车站与公路)为背景。年正月初二至初五均在报尾时使用全国各地实时画面为结尾字幕背景。
2.突破安全播出所限,逐渐普遍运用连线直播
由于《新闻联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安全播出”一直是该栏目恪守的重要原则,而现场连线直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安全播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闻联播》的发展史上,直接引入现场新闻信号播出的情况十分罕见,在年之前总计不超过4次。而年除夕夜,《新闻联播》在直播连线方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当日从6分48秒开始,至22分44秒结束,在超过一半的时长里,连续采用了演播室连线现场记者、全国多地实景直播画面配演播室口语播报等新闻直播连线手段。
此后,每年春节期间,特别是除夕夜,直播连线逐渐成为联播的常态,并带动非春节期间连线直播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年1月26日是当年春运第一天,上午10点,联播主播海霞踏上从北京西开往汉口的次临客列车做跟车报道。列车停靠郑州站的时间为19点12分,当天主持《新闻联播》的主播康辉与身在郑州火车站的海霞做了时长3分钟的视频直播连线,成为《新闻联播》有史以来第一次外景记者视频直播连线报道。
再如,年11月9日《新闻联播》在新闻频道21时重播时,切入了正在进行的广州恒大队参加亚冠足球决赛的直播实况,从节目的20分20秒至21分57秒切入决赛现场长达1分钟37秒。体育赛事的直播切入,由于央视五套也在同步直播,所以很难作假;同时体育赛事直播过程中,内容的不可控因素也更多(如双方的冲突或失球等),这对《新闻联播》是巨大挑战,成功完成直播也可谓该栏目发展史上的创新标识。
3.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全部基于手机自拍画面的新闻片
年除夕夜《新闻联播》在报道主播康辉准备春晚主持时,全程1分13秒的新闻均用了康辉手机自拍的画面,以及自拍同期声出镜解说的形式。
而半个月前,央视新闻频道向观众发出了一份邀请:“你用手机拍过年,新闻频道给你播。”年春节期间,《新闻联播》更是将自拍形式设为固定板块,以“百姓自拍”为名。供稿的百姓不是专业摄像师,他们用手机拍下的画面也有不少问题,但这些画面背后,却是真实、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
“百姓自拍”板块在《新闻联播》首次播出是年正月初一,内容是10年未回家过年的年轻高中教师徐钱钱一家,历经54个小时的颠簸从新疆库尔勒回湖北过年的故事。新闻片全长4分52秒,其中长达4分33秒的内容是徐钱钱和丈夫用手机拍摄的画面。
此外,以社交媒体(如中国白癜风名医堂专家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