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医疗现状及改革

年1月,数九寒冬,北风凛冽的时节外界一片萧条景象,医院内却人头攒动、火爆异常,特别是呼吸科和心脑血管科爆满,住院治疗极其困难,一床难求。又逢流感肆虐,儿科门诊和病房尤其拥挤,医院排队就诊要数小时到十余小时,人民群众不断地各种抱怨。看病难、看病贵已不是一天两天了,政府政策频出,专家学者、民间人士纷纷支招,但目前看,效果有限。我们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体制的演变,试着在这个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目前的政策,看看能不能查出病因,找到症结,开出药方。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作为80后的我们这代人已经很难想象那种万众一心、群情激奋的岁月了,很多名词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听起来好有历史感。在医疗卫生方面,新中国面对的主要是是营养不良性疾病和传染病、寄生虫疾病高发,合格的医务人员匮乏等困难,人民群众看病难,对此,国家结合实际,并没有采取西方精英化医学培养模式,而是面向群体,通过开展爱过卫生运动,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通过发展基础医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比如培养农村的赤脚医生等方式,大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年,几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来中国拍摄的一部52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影片上映后引起世界轰动。这个涵盖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赤脚医生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世卫组织专家张开宁说,病人最需要服务的时候,赤脚医生会及时出现,即使这个服务不是最佳的,甚至还有错误,但它是温情的,赤脚医生是全球医疗卫生史上值得称道的一段历史。那时候的医疗水平低,但覆盖面广,个人自负比例低,看病不难也不贵。好多人怀念那个世代,觉得那时候的人单纯,没有尔虞我诈,社会风气正,贪污腐败也少。那时候的人属于集体,生老病死都有单位管着,单位有福利分房,不用买房子还房贷,甚至没有女朋友,单位都可以关心你的个人问题,想结婚是要打报告申请的,被批准才行.......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40年后的今天看过去,这个转折点的意义越发明显。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打开国门与世界接轨等等措施,让脱离了正常发展的中国逐渐进入了正规,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从当时的卫生政策上看,放弃了建国以后前30年全面健康干预的政策框架,将重点放在医疗资源的供给,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在卫生政策中地位下降,卫生政策在实践中逐步演化为狭义的医疗政策,医院的投入也逐年减少,最低降至20%以下。与此同时,医疗支出逐年上涨,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以药养医的政策下,医院不得靠卖药、卖器械、做检查赚钱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于是乎,医生、护士不只肩负治病救人的使命,医院的任务。在医院分级制度,医院在人力、财力方面的优势造成的虹吸效应使基层医疗逐渐萎缩,大医院不断扩张同时人满为患,人们感觉看病越来越难。医患关系由原来并肩斗病魔的战友变成了对立面,患者对医生越发不信任,也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医闹、伤医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的背后有政府的不作为,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越来越不满。

年国务院发表调查报告,认为自年开始的医改“基本不成功”,于是年开始新一轮医改,史称“新医改”,至今已是第9个年头。9年来新的医改政策频出,首先恢复了农村合作医疗,降低了自付比例,后取消了药品加成,也就标志着以药养医政策的终结,强调医疗的公益性,强化政府责任,并且也积极鼓励民资参与医疗改革,取消编制释放医务工作者的活力,医院行政级别和并实行法人治理,让医院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近几年中央下力气搞分级诊疗、医药流通两票制等政策,这些措施缓解了一些矛盾,但并不是很明显。目前看医疗体医院,政府依旧管控医疗价格、人员编制,医院没有多少自主权,看病贵、看病难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就今年报道的儿科就诊排长队的情况看,表面上的改善也不明显。

我们回顾了新中国建立到目前医疗政策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的医疗政策是结合新中国国情,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政府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
白癜风全国十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huo365.com/zycf/1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