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记
——我的关键词
无论是返乡的路上还是疫情期间,都发生了很多细碎又触动我的事,我用关键词来记录下来,这段日子我的感受与思考。
01
返乡途
关于返乡途的关键词,我想是改变。其实我从小就抱着一个念头,我一定不要离开家太远。我七年级的时候第一次住宿,因为从小就很粘人恋家,我在刚开始的第一个月哭的眼睛红肿,吃睡不安,上课哭,下课哭,有事没事都哭;后来虽然慢慢习惯住宿,但是还是会在每个周一的早上萌生一种不想上学的叛逆心理,典型表现是星期一的我易燃易怒易爆炸,“举杯消愁愁更愁”;而星期五的我温暖和煦善解人意,“春风得意马蹄疾”。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大学的时候从山东来到兰州,一待就是一个学期。开学前我想过很多种可能,但它出乎我意料的平静。
我定好机票出发去机场的时候,又检查了一边自己的桌面。人们最常感叹的就是时间的飞逝,我也如此。十八岁成人礼已过,就算我们都没有察觉,变化还是在不间断的发生着。那个因为住宿不回家就哭着闹着退学的女孩、那个会因为第一次自己坐地铁、坐公交紧张的不行的女孩一去不复返。以前我是一个不喜欢变化的人,有时候别人简单的一句:“你变了”都会让我产生一些不安,因为身边的人说社会能够磨平人的棱角,所以我更想证明我的锋利,因为别人说身处世事总要学会妥协圆滑,我就更想表现的热血赤诚。更喜欢能够轻车熟路的去便利店买下自己最喜欢的面包;一出门就能找到风景美好……
现在,我接受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我还是我,而改变值得,新出口味的面包也可以很好吃,“转角遇到爱”的风景有时会很惊喜。
坐在兰大的校车前往机场时,我看着外面走过的路,回忆第一天爸爸带我去报道时的心情,当时应该是紧张居多,而现在多了份安然自若。我还会很多次来往于这条路,不知道以后还有什么。但我希望我能一直问心无愧的说出,我的改变,都很值得。
02
疫情中-体悟
疫情之中,关于我自身感受的第一个词是舍得。疫情之中呆在家里的时间增多,怎么权衡好自己的时间、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很重要。就像我与弟弟,弟弟还小,处在贪玩的年纪,免不了要多照顾,爸妈忙碌,照看弟弟就理所应当的落在我头上。实话实说,我其实有过不甘的时候。当其他的同学在课下整理笔记、阅读书籍、培养技能的时候,我可能正在陪弟弟在楼下玩;有时候,出于小孩子的好奇,我正在上课他也会过来,更别说在我打字时跟我抢键盘,看教学视频时按关机键。因为他会占据我大多数时间,而他睡着后,我还要干家务。每一天我的生活被固定化。在看弟弟、上网课、打扫中连轴转,真的很辛苦
我记得我哭过好几次,有一段时间,我天天都不快乐。后来和朋友们、家人聊天才慢慢释然。虽然我已经十八岁,但惭愧的是我还停留在浅层的思维模式。会因为别人的优秀而和自己过不去,会因为父母照顾弟弟忽略自己而感到孤独难过。我想疫情教给我的,是舍得。只是单纯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要舍得自己的娱乐时间,舍得把自己和家人的感情全部分给弟弟,舍得比起爱自己,更愿意爱弟弟。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但我觉得,既然愿意舍,就别一心想着得。不要只因“得”期待而“舍”,而是你的情感与责任告诉你应该这么做。就像我在生气的时候依然会抱起哭泣的弟弟,在学习忙碌的时候依然会收拾弟弟留下的烂摊子,会一个人给弟弟换尿布、冲奶粉、做辅食,抱着弟弟挎着大包小包上楼下楼。
我就这样慢慢的学会,舍掉曾经的爱玩心性,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姐姐,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人。
03
感情
疫情中,我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感情。情之一事是文章里的常用素材,虽然常被人们提起,但不会让人厌烦。疫情消息刚刚传到我的家乡时,正是过年。往年因为亲人的团聚思念之情,我们会一起守岁,看春晚,串门。而今年因为在意亲人们的安全、健康,所以我们各自在家,网上云跨年。疫情刚开始,我身边的家人并不太重视,那几天,关于疫情的新闻是我转发分享给了很多人,因为感情,所以才会担心在乎,而因为互相在乎,才更能感受到自我的鲜活。
感情有很多,归根到底是一个“爱”字。记得小学的时候经常写“我的妈妈”“我的老师”一类的小作文,因为年年写,人人写,大家渐渐都大同小异起来。关于妈妈,无非就是生病妈妈很担心,带我去看病;或者我考试考差了妈妈表面训斥我实际很关心我,我感受到妈妈的良苦用心……关于老师则是批改作业到深夜……为什么我们的关于爱的描写会这么的刻板与千篇一律?可能是因为爱太过寻常,我们无时无刻都受到它的浸润,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
疫情在家,爸妈每天都会问问老家的情况怎么样。因为疫情带来的未知恐惧放大了感情。本来不善言辞的人在联系中也能让别人明白自己的心。
04
疫情中——思考
关于疫情中的第一个关键词,我想是人情与交往。疫情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人间的悲欢离合。
我看到高中同学在联系群中转发着从武汉返乡同学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身份证、个人地址、手机号,逼得武汉的同学发声明请求不要再过度泄露个人信息。我们都曾一起奋斗,一起经历过困难与欢笑,曾都因为分别而不舍。但时光轮换,身边的人已经换了好几轮,他们有意或无意转发私人信息表格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成为伤害身边人的一把利剑。我从小长大的闺蜜、高中的密友都在武汉上大学,这次回乡她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在疫情爆发前回乡,疫情爆发后尽管她们服从指令,闭门不出;尽管她们每日做好检查,已过潜伏期;因为信息泄露,她们还是被不同的号码发信息谩骂,还是被视为瘟疫一般的存在。我知道那些传播的人可能并非有意,但当我的朋友向我哭诉的时候,我实在没有办法理智的为别人找借口。其他人传播我可以用没素质、没法律意识等等唾弃他们,但是朋友之间或者曾经的朋友之间却开不了口,就算开口也许只会换来一句“我只是好心”。我想这才是疫情残忍的地方。
疫情之下会显示出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不是疫情造成的。疫情之下,口罩和一米远的距离将人与人之间的放大。当疫情将人的活动范围限制在自己的家中,孤独感与无聊感也被放大。在智能手机盛行之后,总会有关于人们沉迷于手机而忽视身边人的讨论、感慨。但当疫情真正让我们只能通过网络与朋友、亲人交流时,我们会发现面对面陪伴的重要性。手机绝对取代不了一个人本身。值得留恋的并不是手机本身,而是手机所能联系的那群人,那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想,在疫情过后,我会更加珍惜身边人,更加热情的拥抱世界,去走想走的路,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我切实感受到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壁垒。看过屏幕上的花,就更想闻到花香,看过潺潺的水流,就更想感受它的温度。
05
权力与责任
关于疫情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我想是权力与责任。疫情像是一根导火线,点燃过后,炸出了一系列丑闻。当握有权力的人把权力视为自己的所有物时,权力也会反过来将他吞噬。不能把权力与责任天平衡量好,天平倾翻,砸到的还是自己的脚。用致歉和声明糊成的信任被水一冲就会散,最后剩下的只是孤零零的框架。
隋炀帝年号为大业,不难看出他想作出一番事业的初心,可是最后他还是成为了被权力漩涡吞噬的牺牲品。以史为鉴,可明今日。有权在身,有任在肩,更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何为权力,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关,可围绕的中心还是一个“人”字,权力的使用也是把人放在哪里的问题。我希望,那些有权利的人别在疫情的时候给人民添堵,可以让人们产生一种虽然黑暗漫漫,但是前方有光的感受。时刻看看悬在头上的那柄达摩克里斯之剑。否则,当权力被人民收回时,别急着喊冤申诉,你们活该。
06
英雄
关于疫情的第三个关键词,我想是英雄。古言有云:“乱世出英雄。”在三国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曹操、关羽可以被称的上一句英雄,在新中国未成立的那个暗夜漫漫的时代,毛主席、周总理是人民公认的英雄。而如今在疫情面前,谁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以前历史学科最不喜欢的部分就是战争部分,无论是古代的近代的。不可否认,在战争中出现的领袖式人物是让人钦佩神往的。从古代话本到如今小说,英雄这种一呼百应,横扫千军的人物一直都是主人公的候选人。我不否定领袖式、英雄式的人物,可是每当看到历史上对于英雄的描写时,我总会想到他们背后的小人物。他们,也曾因会写一篇文章被父母摸头夸奖,也曾因为偷喝一杯酒而沾沾自喜,也曾面对心爱的姑娘羞的面红耳赤,可是最后他们还是被忘记了名字,或许他们的家人都会慢慢遗忘。“未闻庸人上史书”所言不差。最后他们只会成为伤亡几万几千人中的一个数字,从此被抹杀有血有肉的一生。我以为,战争可以被铭记,可以被纪念,但绝不可被赞颂。
中国现在正在打一场抗疫的战争,这场战役艰辛、漫长。但中国从不缺少关键时刻站出来的英雄。英雄从来都不是刻板和高高在上的,他们是有自己温度的人们。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国士无双,前往武汉,成为新冠肺炎战争中的精神领袖与支柱;吹哨预警第一人李文良医生、上报疫情第一人张继先医生,用专业知识极力促进疫情防范;军队、医生从各地奔赴武汉;建筑工人十几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基层干部坚守岗位,全国各地物资纷纷涌向疫情区……互联网拥有记忆,为疫情做过贡献的每一个英雄,它都可能记得。不仅能够知道他们的事迹,还能看到他们的可爱的生活日常,在艰难日子中的乐观向上。
英雄不再需要智勇双全、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们可以是在道路上向疫区运送物资的人,他们可以是保障疫情区城市卫生、消毒的人,他们可以有着很多很多的角色,职业也许普通,但都可以成为英雄。
07
生死
第四个关键词是生死。有三年的春节,对我来说印象很深刻。第一次,医院,爷爷住院、爸爸住院,没有一件好事。我的爷爷在那个春节离开了我,没有让我见到最后一面。那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一个人逐渐枯槁,最后眼中失去光亮。第二次,是我高考的那年,大年初二,我的弟弟出生了,我看到了他被包在小被子,眼睛还挣不开。他的生命开始了,我期待着陪他遍览万千世界。第三次,就是这次春节,在肺炎情况还不严重时,我出去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嗓子有些咳嗽,我没当回事,第二天,咳嗽就加重了,不过没有发烧症状。后来又去拿药,吃药,折腾了好几天嗓子才好。当时我已经了解到肺炎的情况,所以每天量体温,尽量不出门,等到后来咳嗽完全好了,我才放下心。其实感觉很可笑,当时以为自己得了肺炎,心情低落,做什么都打不起兴致,颇有些草木皆兵的意味。从小读了那么多的名人传记好像都被读到了肚子里,我会因为一个与疫情相似的症状而害怕、担忧。可正因为这样我才觉得自己还活着。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疫情之中,我感受到在病魔面前人的脆弱与顽强。脆弱是因为人会因为疾病而难受、痛苦;顽强是因为人会与疾病坚持、对抗。死亡、生命,在人的心里究竟哪个比重更大,我想每个人答案都不同,或者它们有时分不开。有人畏惧死亡,所以更加热爱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活法;有人厌恶死亡,所以珍惜所有生命,这又是另一种活法;有人不惧死亡,并且抢救生命,这又是一种活法。其实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活法,对错也不能简单的评估。
死亡是一个黑色词汇,它象征着眼泪、悲痛、沉重。疫情之中的死亡,不仅是个人,还是民族的悲痛。我将永远哀悼。
08
舆论与自我
第五个关键词是舆论和自我。虽然疫情期间人人闭门不出,但是舆论场上依旧热闹非凡。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飞速普及;微博豆瓣等平台势头依旧猛烈的背景下,各路人马纷纷高举旗帜,大声呼嚎,情绪激动,争取用一人骂倒千军万马的气势,来捍卫自己道德的高地。而尚存理智的人在路过时看着血雨腥风,实在分不清这战况。舆论场上的“正义使者”不怕理智的人的清晰逻辑、清楚表述、正确的价值观和板上钉钉的事实,毕竟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招招都有应对之法,造谣造假,歪曲扭曲,“口吐芬芳”、胡搅蛮缠,无所不用其极。旁观者站在一旁,大部分只能看到血雨腥风,看不清真相。
当舆论喧嚣时,最重要的就是头脑。疫情当前,人们更加依靠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娱乐。一些事情也比以往获得了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