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患者少跑腿、更便利,让更多群众能分享优质医疗服务。
4月26日上午,国家医院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医院院长孙阳等介绍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有关情况。
1、如何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焦雅辉表示,《意见》将从以下三方面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这一部分强调了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主要领域,包括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等七方面,涵盖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诸多领域。
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这个部分明确了有关保障支撑手段,从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及时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五方面,提出了有关举措。
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这个部分划出了安全有序发展的底线,分别对强化医疗质量监管和保障数据信息安全两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焦雅辉表示,《意见》从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及时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五大方面,提出了有关举措。
焦雅辉强调,《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鲜明态度,突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政策导向,明确了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支撑体系,也提出了安全监管的硬性要求。
2、“互联网+医疗健康”能够给民众带来哪些好处?
焦雅辉表示,老百姓从“互联网+医疗健康”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益处。
第一个好处,利用“互联网诊疗”手段,北上广等大城市以外的患者,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包括农村的患者,可以不出家门就能够享受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看上大医生、大专家,也就是“远程医疗”。
第二个好处,提升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开展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对签约的患者进行日常健康管理与服务。比如,如何让那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患者,能够享受到便利的医疗服务?通过签约服务,家庭医生会给患者提供适应的健康指导。
另一方面,对一些长期稳定的慢性病签约患者,如果需要调药或者是基层没有相应的药物,家庭医生可以在线给他开具一些处方,并且通过第三方配送方式直接把药物配送到家里,使患者能够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第三个好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让就医更加便利。例如,很多信息化手段方便患者挂号就医;北京、浙江等一些省份开发了全省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以使用手机在移动端解决挂号的问题。
此外,推进分时段预约诊疗,让预约的时间精准到1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之内,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医院可以对就诊高峰进行重新调整。
另外,推出移动支付、诊间结算、在线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导医服务、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务,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3、“互联网+医疗健康”对医疗质量监管有何举措?
焦雅辉介绍,第一,《意见》有两个重要保障政策,一是医疗质量安全,二是数据信息安全。一方面允许依托医医院,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生的身份能够得到有效核实。另一方面,允许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医疗健康领域,但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医院,保证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互联网+医疗健康”规定依托实体医疗机构,还要进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
第二,对医生的身份进行数字化的认证。进行医生在线诊疗数字的身份认证,保证网上全程要留痕、可追溯,可以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管,并且全国要进行联网。
第三,明确责任主体,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应该承担的主体责任。一旦发生了医疗不良医疗事件或者损害事件以后,除了主体医疗机构要承担责任以外,还要加大互联网医院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大主体责任,让互联网企业能够主动的履责,要对提供的服务和诊疗行为进行负责。
4、医疗机构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上将有何改变?
焦雅辉介绍,首先,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预约诊疗,分时段预约诊疗。另外是诊间支付、移动支付,包括出院的“床旁结算”,这些都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一些便利,对医院服务流程上的改变。
其次,要求集中预约检查,这一改变会改善患者切身的体验。与此同时,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后勤服务。
另外,远程医疗。允许依托医医院,在医联体之内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最后,“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互联网+签约服务”。允许医疗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于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在线诊疗的复诊服务。
信息来源:国家卫健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