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闻“颠覆”的医疗
在总结最近20年的重大恶性医疗负面新闻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些新闻不仅颠覆了有史以来世界各国医务人员的形象、道德、职业特征,甚至颠覆了人类的基本伦理、社会常识和固有的思维习惯。
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它不仅颠覆了整个医疗行业形象,也颠覆了人类的伦理价值和正常思维逻辑,这就是著名的“茶水发炎”事件。
年“3.15”前后,某电视台记者为了“证明”医院侵害消费者权益,用绿茶冒充患者的尿液,医院的化验室进行检验。
结果是:检验尿液的设备对茶水进行了化学反应和自动分析,并根据里面的细胞情况给出了检验结果,医生根据这个结果,给患者下了尿路感染、前列腺发炎的诊断。
这条新闻通过暗访和偷拍的形式,医院从检查到出具诊断结果的全部过程,电视台播出了,舆论哗然,社会轰动。
一时间,医院在茶水中查出红细胞、白细胞,最后还得出前列腺发炎结论的“丑闻”迅速席卷全国。
医疗界开始也蒙了,怎么回事?记者拿来的是绿茶液体无疑,经过检查怎么会查出红细胞、白细胞那?
如果是科学,一定会经得起重复试验。被新闻狂轰乱炸后的医疗界,慢慢地回过神来,有医院再拿绿茶做同样的实验,结果几乎一样,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可以下发炎感染的结论,记者说的是事实。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再想想,绿茶是植物,植物也有细胞,细胞也有形状,当植物细胞和和动物细胞形态上差不多时,检验机器就可能把它识别成红细胞和白细胞。根据这个判断,最后得出绿茶发炎的结论。
绿茶发炎,这个结论乍一看十分荒谬,但逻辑上也说得过去,到底医者的问题出在哪里?
是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逻辑关系、基本伦理规范被这则精心策划的新闻彻底颠覆了。
检验尿液的设备,是一个傻瓜机器,它根据人类设计的程序工作。在人类没有给他一个液体种类识别的程序之前,任何液体都会被机器自动当成尿液来进行检测和分析,荒唐的结果是必然的。
如果人类在设计尿液检查设备的时候,想到社会上还有一类如此“聪明”的记者,会拿着绿茶冒充尿液来忽悠设备,那设计者考虑机器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识别液体,从诸如酱油、醋、白开水、糖水、尿液、五粮液、茅台二锅、敌敌畏,乃至茶水等人类能够想象到的液体种类中,通过排除来确认尿液后,再进入下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如此设计的结论是:检测尿液的设备会相当的庞大,费用会相当的昂贵,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检测的时间也将无限的延长,而各种证明液体是尿液的排除性检测费用,将是天下每一位病人本不必要承担的巨额开支。
这一起新闻危机中,医院被记者折腾的有多惨,设备制造商也不会考虑增加这道程序,医生还是要坚持“病人都是诚实的”为前提孜孜不倦的工作,社会只能期待着,世界上存在着如某电视台记者那般聪明的“病人”。
直到这些道理被医疗行业内外的人理清楚、搞明白的时候,社会舆论才出现了度的大逆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1+1》里以“到底是绿茶发炎,还是记者良知发炎”为题进行了讨论式的点评,结论是“这则新闻不是绿茶发炎,而是记者的良知发炎”。
????
图解:行业的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