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hunan.ifeng.com/a/20180327/6461888_0.shtml
诗人徐志摩的墓地,在他的家乡浙江海宁硖石。在徐志摩墓的附近,还有一座墓,墓碑刻着“徐德生之墓”。
徐德生这个名字鲜有人听闻,他的墓为何偏偏在徐志摩墓边?而且墓碑上的字,还是梁启超亲自题的。
徐德生,其实是徐志摩的幼子彼得,夭折时只有3岁,也就是徐志摩和张幼仪闹离婚时,曾经强制张幼仪打掉的那个孩子。
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年在美国病逝,他有三女一子。徐志摩的孙辈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都在美国长大,都很优秀,但几乎不会说中文,对祖父更谈不上什么亲情。
徐氏后人很少回来看徐志摩,徐志摩的两任妻子张幼仪和陆小曼都没有葬在他身旁。唯有这个从没喊过他“爸爸”的小儿子,以这种凄凉的方式陪在他身边。
徐志摩和张幼仪婚姻最大的悲剧不是张幼仪本身,而是这个可怜的孩子,他用生命去告诉父母:你们在一起本身就是个错误。
图|张幼仪和青年时期的徐积锴,年从德国回到故乡后,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
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的时候只有18岁,他还在求学,没有经济来源,只得顺从父母安排的婚姻,娶了父母觉得门当户对的女人。
但在徐志摩的眼中,张幼仪就是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乡下女人。
在长子徐积锴出生之前,徐志摩的父母对徐志摩看得很严,根本不允许他出国。一直到徐积锴出生之后,徐父徐母才松口,允许徐志摩出国。
所以在徐志摩的潜意识里,张幼仪和儿子都是钳制他奔向“自由生活”的枷锁,这也是后来徐志摩强烈要求张幼仪打胎的原因之一。
徐志摩出国后,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听说徐志摩一直没有给张幼仪来信,催促妹妹赶紧出国和徐志摩团聚,生怕徐志摩在国外变心,因为他已经听说徐志摩放弃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突然从美国前往英国。
他如此劝说妹妹:“你已经对徐家尽了责任了,现在你应该跟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到西方求学。”
二哥竭力撮合,张幼仪心中是恐惧的,她不敢和哥哥讲徐志摩在出国之前丢下的一句冰冷的话:“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张幼仪千里迢迢来到沙士顿,和徐志摩生活了一年,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难熬。
图|18岁的张幼仪抱着长子徐积锴,徐家人以他为傲。
她到来后,徐志摩做得第一件事就是给她买了一套全新的西式服装,他觉得张幼仪带来的衣服太土了,给他丢了面子。
原本在老家,张幼仪好歹有公婆可以撑腰,有家人可以说说话,现在她一个连外语都不能讲好的中国女人,在这里无依无靠,徐志摩将她当作家中的一件摆设一样,态度极其冷淡。
张幼仪形容徐志摩每次看她的时候,眼光都是从她身上直接掠过,好像她这个人就没有存在过。
张幼仪的教养很好,从来没和徐志摩争吵过。很快,张幼仪再次怀孕,而徐志摩此时却痴恋上林徽因。
这一年徐志摩25岁,林徽因才16岁,两人经历了一段纯真的恋情,但前提是林徽因并不知晓徐志摩已经成家。
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的夫人已经来到国外和徐志摩团聚,恍然大悟,从此刻意和徐志摩保持距离。
徐志摩便将这失恋的怨气全部发泄在了张幼仪身上,在张幼仪怀孕3个月的时候提出了离婚。
这次怀孕,张幼仪要比在海宁吃了更多的苦,而徐志摩为了离婚,竟然逼迫张幼仪去打胎。
张幼仪很震惊,因为此前徐志摩每次给家中回信都会问到儿子徐积锴,还会关心儿子的学业,她一直觉得,就算徐志摩多么不喜欢自己,至少对孩子是好的,是真心喜爱孩子的。
打胎,对于传统的张幼仪来说是一件毁三观的事情,她觉得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有了外遇或者穷得已经吃不饱饭的女人,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打胎。
图|张幼仪
而离婚,对于当时的张幼仪而言,就暗示着女人失贞、善妒,或没有好好侍奉公婆,离婚的女人只有三个选择:卖娼,出家和自尽。
唯唯诺诺的她反驳了徐志摩:“我不能打胎,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自私又残忍地说:“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而死掉的,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还给张幼仪洗脑,他告诉张幼仪打胎在西方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情,就连隔壁的胡太太知道之后也加入了劝说的行列,她非常平静地告诉张幼仪:法国打胎要比英国打胎更加安全。
张幼仪不想打胎,更不想离婚,她甚至想过,她可以容忍徐志摩纳妾,但绝对不能放弃这段婚姻。
徐志摩见说服不了张幼仪,干脆就离开了他们在沙士顿租住的房子,留下了语言不通又尚在怀孕的妻子,这种恶劣的行为,岂能仅仅用一句“不负责”来概括。
此后一周,徐志摩都没有回来。
张幼仪近乎绝望,她慌张地走出门,漫无目的地寻找,随后回到家中,摸着微微隆起的肚子,她想到了自杀。
但她最后想到了自己的公婆和父母,想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张幼仪给二哥写去了一封求助信,兄长没有气愤徐志摩负了妹妹,而是感慨“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图|年,张幼仪和徐志摩在欧洲拍摄的第一张合影,照片中两人穿着入时,第二年二人便告离异
没错,无论张家的家教多好,二哥都觉得妹妹是高攀了徐志摩,或者说他觉得整个张家都高攀了徐志摩,没有了徐志摩这个女婿,张家如面临灭顶之灾。
二哥让张幼仪无论如何都要保住肚子里这个孩子,还告诉张幼仪自己愿意抚养。
张幼仪听从了兄长的安排,在家中生活一段时间之后,独自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去法国找二哥。
这一路颠簸旅程,别说是养胎,就是张幼仪自己的身体都承受不住。
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长途跋涉,让胎儿发育不良,而母亲悲观的情绪也深深影响着孩子。
彼得是一个不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祝福的孩子,一心想着怎么追回林徽因的徐志摩,已经将这个小生命抛之脑后。但和孩子血脉相连的母亲张幼仪,根本下不了狠心将孩子打掉。
到了法国,张幼仪先住在了二哥那里,但二哥本身就很忙,抽不出时间照顾怀孕的妹妹,虽然他曾打包票说孩子可以交给他来抚养的,但张幼仪知道二哥一片好心,实际操作起来他一个大男人根本养不了孩子。
张幼仪最终还是想到了自己的公婆,她给公婆写信,说明了现在的窘况。徐父很爽快地寄来了美元的支票,并且承诺每个月都会给张幼仪生活费。
为了不麻烦二哥,张幼仪带着钱暂住在二哥的朋友刘文岛夫妇家中。
图|张幼仪和徐志摩在欧洲
思想传统的她羞于说出事实,她没有告诉刘文岛夫妇徐志摩已经将怀孕的她抛弃了,只能谎称丈夫在四处游历。
但徐志摩一直没有给她写信,她还要编织谎言,说自己是知道徐志摩下落的。
刘文岛夫妇和二哥一样都在忙于学习,大部分的时间,张幼仪还是要独处。
一个曾经在自杀、打胎之中犹豫不决的女人,“独处”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而面对刘文岛夫妇,一个又一个谎言,也让张幼仪心力憔悴。
直到有一天,张幼仪的七弟张景秋来看望张幼仪。七弟心疼姐姐,帮她做了许多家务。在七弟面前,张幼仪可以哭诉,不用伪装,也能得到比较好的照顾。
那时候的张幼仪已经快要生了,她下定了决心,冒险和七弟去了德国。
年2月24日,张幼仪在德国生下了小儿子彼得。
生长在传统家庭的张幼仪从小就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潜移默化之中也种下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图|彼得
而生下了这个儿子,张幼仪一点都不觉得开心。这个孩子长得太像徐志摩了,像到一看到他就让张幼仪止不住心中的怨恨。
如果这个孩子是个像自己一样的女儿多好。张幼仪在回忆录之中这样写着:
当他(医生)把儿子抱来给我看时,我差点儿哭出来,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女孩,一个按我的模子刻出来的女孩,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
生下长子的时候,张幼仪身边有家人陪伴,也有佣人照顾,而生下彼得,身边只有七弟。
七弟很想照顾她,张幼仪却坚持男人不能进产房,医院。
所以生完孩子后的一切都是张幼仪自己面对的,她的情绪很差,母乳很少,她也抗拒给彼得喂奶,不想和孩子亲近。
长子的名字“徐积锴”是家人反复考量之后起的,而小儿子“徐德生”是张幼仪随意起的,意思就是“在德国出生”。
其实此时的张幼仪已经出现了产后忧郁的状况,产后一周,张幼仪出院了,但她拒绝将孩子带回家。医生不愿意,他们担心张医院,而且孩子当时很健康,医院。
但张幼仪不愿意,她现在自己的身体都很差,不知道将孩子带回家要怎么照顾,身边没有人帮忙,她很焦虑。
坐月子期间,张幼仪好不容易得了清净,没想到徐志摩来了。
他带着金岳霖来找张幼仪,希望在好友的见证之下和张幼仪正式签订离婚协议。
徐志摩知道张幼仪把孩子生下来了,内心多少还是有所触动的。他怕自己狠不下心和张幼仪离婚,所以在张幼仪签字之后,才在医院看了彼得。
图|张幼仪和彼得
隔着窗户,徐志摩对着自己的小儿子一顿猛夸,这个小娃娃多像自己,多么可爱啊!
但他没有心软,他甚至不关心小儿子在国外要怎么活,就像夸赞别人家孩子一样说了几句,就这样离开了。
彼得短短的一生,只隔着玻璃和亲生父亲见了一面,他连一声“爸爸”都没有喊过。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