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殿风 http://m.39.net/pf/a_4710675.html
文献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8月第34卷第8期
摘要基于文献对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符合标准的篇文献中病名、证候的数据提取、规范和频次统计,得出疾病、证候的频次分布,分析文献涉及疾病中临床常见证型,分析证候相关疾病和疾病相关证候的分布规律,整体上了解中医临床常见疾病的基本证型分布情况,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关键词证候分类;基本证型;文献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特色与优势。辨证论治的对象是“证”,王永炎院士提出“证候”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反应状态,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因此要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形成“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辨证体系。要做到“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就要形成合理的疾病证候分类。中医疾病证候分类的基本原理是:在现代医学对疾病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收集所有中医证候表型信息,明确中医证候表型信息之间的关联,利用这些关联信息对疾病进行证候分类。证候分类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方法,是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的体现,也是中医临床评价研究的基础,明确疾病的证候分类和常见证型可以在临床辨治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近年来许多学者基于临床试验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疾病的证候分类和常见证型,亦有针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证候分布的文献研究。为从整体上了解中医临床中常见的证型及相关疾病的分布情况,从文献入手对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中医临床和科研提供思考。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通过电子文献检索,检索基于临床的有关疾病中医证候分类、常见证型和基本证型的文献。数据库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主,年限设定为年1月一年7月,根据题名和关键词分别检索“证候and临床”、“证候and分类、“证候and分布(分型)”、“证型and临床”、“证型and分布”,得到相关研究主题的文献余篇,经阅读全文后筛选,共纳人符合标准的文献篇。
2文献筛选
2.1纳入标准
文献的类型为临床试验或临床流行病学调査;有明确的疾病辨证分型,涉及疾病的证候分类、常见证型和基本证型;临床研究方法和疾病的诊断标准明确;综述类文献参考其引用文献。
2.2排除标准
排除无明确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排除动物实验类的文章;排除理论探讨、文献研究和科普类文献;排除资料来源不清,或与临床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者;对于一稿两投的文章,以1篇计;对于两篇文章中同一疾病的辨证分型一致的,以1篇计。
3数据提取和规范
3.1数据提取
提取所收集文献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并录入到Excel表格中保存。提取的项目包括疾病名称、证候、症状、病例数、临床研究方法等,同时附该文献的标题、作者、出处等信息,以备考证。
3.2数据规范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1—)等相关标准对文献中提取的疾病名称、证候名称等数据进行规范。原则上不更改文献中的证候分型,对以上标准规范中未涉及而又不便归类的证候按原文保留;对表述不规范的证候进行规范,如“胃络瘀血证”改为“瘀阻胃络证”“血瘀痰阻证”改为“血瘀痰凝证”;对同义的证型进行合并,如“气阴两亏证”、“气阴两虚证”统一为“气阴两虚证”,“肝气郁结证”、“肝气郁滞证”统一为“肝气郁结证”;删除非中医证候数据,如“禀质过敏”、“癌毒证”等。
4统计学方法
将规范核对后的疾病名称及其对应的证型分别录入Excel表格中,导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对疾病和证候的频次、证候相关疾病和疾病相关证型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
1文献计量分析
1.1文献类型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篇。其中期刊论文篇、学位论文36篇、会议论文17篇。
1.2期刊来源
纳入的篇期刊文献来源于69种期刊,其中58种为中医药类期刊,分布较为广泛。来源期刊中频数最高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篇,其次为中华中医药杂志15篇,中医杂志13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0篇,辽宁中医杂志10篇。
1.3时间分布
纳入文献的时间跨度为13年,年度的文献数量分布不均,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共7篇;—年共13篇;—年共49篇;—年的文献数量较多,共篇,占全部文献数量的69.2%,年未统计到。说明近年来研究者对中医证候的分类研究较为重视研究较多。
1.4病例数量和来源
在篇文献中共有病例例,病例数最多的为例,最少的为51例,涉及疾病种,平均每篇文献病例数为例,平均每种疾病的病例数为例。病例数量的分布,病例数≤的有63篇,~例的为篇,~0例的为39篇,≧1的为34篇,病例主要来源于全国27个省区,其中有46篇为跨省份的多中心研究,研究地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北京66篇,广东39篇,上海17篇。
1.5研究方法
纳入文献的研究类型主要为临床试验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査,其中涉及到的证候分类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数据挖掘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较多的具体方法包括专家问卷调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Logistic回归、神经网络及贝叶斯网络等。
2疾病和证候频次
经统计学处理,文献中共涉及临床常见疾病种,疾病的总频次为,涉及疾病常见证型种,所有疾病的常见证候分型的总频数为。文献中涉及的所有证型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气阴两虚证为55、血瘀证53、肝肾阴虚证51、气虚证37、脾肾阳虚证36、肝郁脾虚证33、气虚血瘀证32、肝气郁结证27、心脾两虚证20、气滞血瘀证19,这10种证型的频次占总频次的28.3%(/)。疾病的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冠心病29、中风病16、抑郁症14、高血压病9、慢性肾功能衰竭9、乙型病毒性肝炎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2型糖尿病7、肺癌7、心功能衰竭7,10种疾病的频次占疾病总频次的39.8%(/)。
3证候相关疾病的频次
排在前10位的证候所涉及的疾病数量及频次情况(表1)。10种证型共分布于66种疾病中,涉及疾病最多的证型是肝肾阴虚证,共涉及27种疾病,占所有涉及的疾病总数的26.2%(27/);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共涉及22种疾病,占所有涉及的疾病总数的21.4%(22/);其他证型涉及的疾病和比例:气阴两虚证20.4%(21/)、血瘀证19.4%(20/)、气虚证17.5%(18/)、肝气郁结证17.5%(14/)、肝郁脾虚证12.6%(13/)、气滞血瘀证10.7%(11/)、气虚血瘀证9.7%(10/),心脾两虚证7.8%(8/)。
种疾病相关证型的频次统计(表2)
种疾病共表现出常见证型个,平均每种疾病表现的常见证型或基本证型为4.43(证候总频次与疾病总频次之比)个。排在前10位的疾病的证候频次总数为,占疾病证候总频次的37.9%(/)。
讨论
中医临床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非常重视病证结合、据证言病。“据证言病”是指中医治病要立足于证候来讨论疾病,讨论病证结合。因此中医临床上十分注重“异病同治”,强调个体化诊疗。从上述文献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同一证候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非常广泛。在频次排在前10位的证型中平均每个证型涉及的疾病个数为16.4,可见不同疾病在有其特异性表现的同时又具有同一的、内在的基本病理演变规律,而这一规律就是“证”。同时部分证型在疾病频次上较高,可以较为充分地表明此种证型与该疾病相关,如气虚血瘀证涉及中风的频次为11次,说明经11次研究表明气虚血瘀与中风病相关。
频次排在前10的疾病平均每种疾病对应的证候数为24.9,虽然资料来源为经过统计的每种疾病常见证型,但经过集中,每种疾病对应的证型仍然比较离散,如冠心病表现的常见证型为49个,这也提示在中医临床过程中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可能存在不足。同时,部分证型在某疾病中频次较高,可以较为充分地说明此证型为该疾病的基本、常见证型,如冠心病中出现气虚血瘀为10次,痰浊内阻为10次,血瘀证为9次等。
本文基于文献对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各个疾病的文献数量的不均衡,可能使证候分布存在差异,同时,由于临床研究的病种和文献数量所限,统计结果可能与临床实际有出入。要解决这些不足,还需要进行更加细化的研究,本文仅从整体上了解中医临床中常见的证型及相关疾病的分布情况,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点击下列热门文章,即可直接进行阅读!!!
1.王国强新年寄语:振兴发展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2.大数据之中国抗肿瘤市场
3.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中医药法》正式颁布!
4.简单明了|一图读懂《中医药法》
5.胡大一:中国临床指南与共识存在三大问题
6.年11月欧美日和10月中国上市新药总览
7.年终盘点:年国内新药申请
8.全球估值最高的TOP10在研药物
9.王国强: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中医药|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10.CFDA权威发布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政策问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