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乙类乙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表示,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我们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因此,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为“三重一大”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从“甲”变成“乙”,“管”还在,调整的是“管”的等级,而不是“不管”或者“躺平”。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三重一大”:
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保护;
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机构防控;
做好交通、物流、水电气暖等重点行业防控;
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疫情严重时,对市场商超、娱乐休闲场所、交通运输工具等,短期内可采取必要的减少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等措施,暂缓大型活动举办,压制疫情高峰。
另外,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白肺与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介绍,现在出现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没有关系,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描述。当出现炎症和感染,肺泡被渗出液等填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就是出现白色区域。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一般来讲肺部炎症较重、渗出液较多,白色的影像区域面积达到70%—80%时,在临床上把它称为白肺。目前主要涉及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但占比非常低。
调整为“乙管”后疫情数据每月公布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称,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以及对外发布做了如下调整建议:
一是调整公布的内容,要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二是对公布的频次做调整,我们将根据疫情的情况作动态的调整,最终回归到乙类传染病每月公布一次。
三是公布平台由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定期公布。监测内容上,由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为主,调整为病例报告、核酸和抗原检测、医院监测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监测,特别是病毒株变异情况等综合监测。
“乙类乙管”后可以不戴口罩?
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有一些网友说,“乙类乙管”之后就可以放松了,进入到公共场所也可以不戴口罩,想再请问一下,我们在“乙类乙管”之后是否还是需要强调个人防护?谢谢。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表示,
实际上我们在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社会面的传染源更加不确定,所以我想强调的是,更要做好个人防护。
一是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二是应该讲究卫生,注意自己的个人防护,要勤洗手、遵守咳嗽礼仪,居室保持清洁、常通风,必要的时候使用消毒剂。特别是在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们还是要规范佩戴口罩。
三是积极接种疫苗,提高自己的抵抗力,没有禁忌症、身体条件允许,特别是老年人,要尽快的接种。如果达到了加强接种的条件,也要尽快加强接种。
四是做好健康监测和居家治疗。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我们可以做抗原检测,如果阳性的话症状又不重,就可以居家治疗。但是在这个期间,要减少跟其他人的接触,并且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