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已经过去两年了。痛定思痛后,让我们宣教人回顾一下,总理当时是如何理解、尊重和顺应公众心理发布新闻的,一起学学总理:句句回应关切,字字直抵人心!
李克强: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
李克强在天津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强调,要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空气、水、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持续准确监测,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发布,不得漏报瞒报。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
李克强:安不安全不能靠拍胸脯,要拿数据说话
李克强总理在天津“8·12”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强调,这是一次危化品爆炸,空气中物质是否会对周边居民造成伤害,不能靠拍胸脯,要拿数据说话!环保人员一定要24小时在线监测,有没有超标的有害气体,以及其他相关数据,都要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
李克强:牺牲的非现役消防人员应得到同样的抚恤和荣誉
李克强来到天津滨海新区临时灵堂,向“8.12”火灾爆炸事故中牺牲的消防人员默哀并三鞠躬。他说,牺牲的现役和非现役的消防人员履行同样的职责,也应一视同仁对待,让他们得到同样的抚恤和荣誉。
李克强:最大限度减少死亡和伤残人数
李克强医院看望在“8.12”火灾爆炸事故中受伤的消防人员、公安干警和普通群众。他安慰病床上的伤者,希望他们安心养伤,早日康复。在医院大厅,他勉励医护人员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施展高超医术,最大限度减少死亡和伤残人数。
李克强:英雄没有“编外”!
李克医院看望伤者时,一名香港记者突然冲过来用手机拍摄并追问“编外消防员”问题。总理停下脚步说,参加施救的现役和非现役消防人员都受过培训,他们明知火场有危险,但把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的牺牲让我们痛心。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没有“编外”!
李克强:救援官兵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李克强总理来到天津“8·12”火灾爆炸事故现场慰问救援官兵。他说,你们不顾个人安危排查重大安全隐患,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这次事故中消防人员牺牲最大,但仍奋战在第一线。我想格外提醒大家,越处险境越要心细。你们是英雄,人民期待英雄平安归来。
李克强:党和政府会全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重建生活
“你是哪里人?怎么受的伤?同伴有没有消息?”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泰达第二小学受灾群众安置点内,躬下身与一名正躺在床上的外来务工者交流。在临时医疗室,他关切询问正在换药的伤员愈合情况如何。总理说,党和政府会全力帮助你们渡过难关,重建生活。
一定要彻查追责,给遇难者家属和历史一个交代
李克强总理在天津主持召开会议,部署“8·12”火灾爆炸事故救援处置工作。他说,这起事故涉及到的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章行为,一定要彻查追责,公布所有调查结果,给死难者家属一个交代,给天津市民一个交代,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给历史一个交代。
新闻发布须懂公众心理
新闻发布应该理解、尊重和顺应公众心理。不应纠结是否要把最坏的可能性告诉大家,就算公众的承受能力有限,但有心理准备总比没有好;即便证实事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担心下不了台。
过去几天,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一直占据着国内外媒体的重要位置。截至8月18日,天津方面已经就此次事故召开了8次新闻发布会。前几次出面发布新闻的发言人层级较低,发布会开得不尽如人意,引来不少吐槽。最近几次发布会改进明显,记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新闻发布方面,中国的进步很大,但差距也不小。从年全面建立算起,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才走过12个年头,新闻发言人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应对日常新闻发布还行,一遇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都是让人捏一把汗的环节。总之,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新闻发布水平有待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及管理公共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对此,公众特别是媒体,也只能多些理解和包容,相信这方面水平和素养会在实践中、在一次次考验和挑战的压力下逐步提升。
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倒是值得借鉴。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西方国家遇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类突发事件时,最先发布的信息往往是宁可把事件的危险性或危害性,把可能造成的伤亡损失情况说得严重一些,而不是相反。然后,随着调查的深入,依据调查结果逐步作出修正。由于最先发布的情况更严重,修正后的情况比预先估计的要好,往往更易于为公众接受,有利于公众情绪的平复、紧张气氛的缓解,效果比较好。
以美国年“9·11”事件为例。恐怖袭击发生后的第十五天,美国官方公布的“经核实后”的失踪人数为人;当年的11月11日,也就是袭击事件发生两个月的时候,官方公布的修正后的失踪人数为人;年9月11日,即“9·11”事件一周年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公布了遇难者和失踪者的统计数字,总数为人。而最终核定的死亡人数,是人。
再看年发生在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飓风过后,路易斯安那州州长披露,该州遇难人数将“数以千计”;美国联邦官员称,死亡人数可能“成千上万”;新奥尔良市市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万人可能遇难的数字并非不切实际的预测”。而数年之后,“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被核实为到人。
事情就是这样,按照“最坏的可能”来发布信息,反而为事件处置赢得了主动。总想减轻危害、淡化灾情,初衷可能是害怕引起恐慌,但实际上随着伤亡数字上升,反而可能导致人们的恐慌和焦虑升级。这里面其实有“信息心理学”的道理,需要我们细心体察。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新闻发布应该理解、尊重和顺应公众心理。不应纠结是否要把最坏的可能性告诉大家,就算公众的承受能力有限,但有心理准备总比没有好;即便证实事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担心下不了台。事情有好转,大家总会愿意接受,情况由坏变好、损害由重变轻,其实跟公众内心的期望是合拍的。
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公众心理,并不难理解。有大事发生了,人们本能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正常渠道听不到,就会听“小道消息”;不光打听,还会猜测,而且还会把自己的猜测告诉别人、传播出去。如果这件事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这种知情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当需求得不到回应和满足时,恐慌、焦虑等心理活动就会滋生,并引发追问、质疑等行为。一般情况下,这种心理和行为并没有恶意,如果得到对应信息,比如尽量详细的灾情、辟谣之后的实情、及时得当的善后和救助安排等等,就会迅速缓解和好转。
平心而论,新闻发布的活儿不好干,要做到训练有素,非得在闪光灯下、麦克风前经几番“磨难”才行。特别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如果没有负责事件处置的实际工作部门提供权威详尽的信息,只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这个角度看,该学学新闻发布的,就不仅仅是站在台上的人。
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半月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