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标题是:把保险赔款变为治疗方案,商涌科技用价值医疗重新定义健康险。具体服务包括:根据客户的保额情况以及病情情况,通过模型算法及医疗知识图谱计算客户的风险并分层。平台将扮演被保人入院治疗的领航员角色,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让客户了解自己的病况;提供专科医生评估治疗方案,若是合理且必须的,帮客户把医院,用支付去引领治疗流程;用系统平台配合专员跟进入院后的可能产生费用的治疗过程,给予客户及时的信息支持和协调沟通;如有需要,提供院后康复、专家随访、药物使用等管理服务,帮助客户做好全病程管理。
赞,底层逻辑、价值医疗、解决用户“看病难、看病贵”。
同时,这个报道口径非常理想。
从马云、刘强东、张一鸣、黄峥的实践来看,必须要有理想啊,万一率先实现了呢?
这种模式在运营环节有很多灵活发挥空间:以救人为目的,总预算(保额+个人负担)多,有机会按钱多的方法治疗,总预算少,那就按钱少的方法治疗,治疗过程也不见得短,临床结局也不见得极没有意义。
这相当于做一个医疗服务商城(偏线下),先问预算,再管用高效地提供导购服务。本质上,跟4S店卖车也很像。
难点在于:微观看,险企肯定有私心,怎样实现赔付最小是它的私心;宏观看,把个体的医疗总费用控制住了,不利于做大卫生总费用盘子,会内卷么。
所以,该模式追求的一条线不是终极线,而是合理线,不是所有用户的合理线,是每一名用户的合理线。
如何实现?规程有用,但覆盖不全,本质上需要业务宪法和业务精神。
绝对好的健康险商业逻辑不只是支付、垫付,要有机制制衡潜在的医疗浪费。
但是,制衡成果如果将结余差额全归保司享有,似乎也不对。就好像我们现在反对将DRGs结余全部交给医疗服务者。
医疗浪费、医疗欺诈这两块不解决好,在大健康提质增效上无论怎么吹气球,都显得瘪或者觉得瘪。
解决这些问题,是个长期过程,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因为欺诈和浪费也是一部分客户的需求。
回到线下议题,大方向对,干就完了。剩下的就是财务、事务问题。找方向相当于找资产负债率,找不对就越做越负面。做项目就是看现金流和利润,现金流是第一位的,利润很重要,但是第二位的。
多说一句,对各种合理性进行海量学习和自我迭代,这是护城河,学风很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才不败。就像踢球,丢球还能快速反击。
机器学习的精明,必须向人赋能,起码有感性、感知的赋能,使人发现问题、认可价值。既是向需方赋能,也是向供方赋能,最后本质上使供需双方都信心倍增,那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