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http://www.jk100f.com/m/
每个阶段的生态都有时代的逻辑,我们这一代人,的确要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去做大健康生态!
这是解构大健康生态第三篇文章:大健康生态的时代逻辑。大健康生态总共规划了六篇文章,分别从原因(已更)、本质(已更)、阶段(本篇)、具体玩法基础篇、具体玩法切口篇等五大部分解构大健康生态。
提示:此文和我前几天这篇(拼多多、头条和Netflix们的增长逻辑:京东为什么错过了一个时代)重复率约七成左右,同时这篇将之前价值观之后未展开的部分得以补充,并针对大健康生态做了调整,看过的人可以选择跳过。
以下是正文:
听北大陈春花教授分享,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这句话对新商业模式探索的总结非常深刻。当前各种传统企业如火如荼进行的行业内的生态建设就如此,大健康产业内的所有探索也是这个逻辑。
这就像我们造出了飞机发动机,视图将它装在马车上,提升马车的速度。从管理学的角度,如果马车质量足够好,势必能提高到一个马拉车达不到的速度,但本质上车还是马车,成不了飞机。这就是管理学战略的两个大的方向:第一个是利用新技术提升现有产业的效率,第二个是找到新技术适合大展拳脚的新模式开发新大陆。
由于商业不像物理学和数学,你假定好条件一二三,这个事件就一定会发生。例如:你假定一个人站在地球上,手里拿着一个苹果,他只要松手,就一定会产生苹果掉落在地上的结果。但商业存在太多不确定性,一些人不经意的决策很可能就完全改变整个商业发展的路线。
所以,第二种找到新模式的玩法,往往就是停留在管理层和决策层愿景清单中无法落地,大多数技术依旧会回到“飞机引擎驱动马车提速”的套路上,因为这样更保守,风险小。
从这方面来看,科技应用医疗与健康产业的具体业务提效是真正的务实之举。高举高大做互联网版本的大健康生态的,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但这不代表大健康生态一定不会发生,大健康生态一定会发生,至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都很难预测。既然很难预测,也就无需杞人忧天了,踏踏实实做事、提升认知岂不更好。
所以这一篇,仅仅当做提升认知的论述,不做经营指导。
一、二战中的新技术:坦克
当一个新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一贯的想法是为我现有业务所用,而不是将战略建立在新的变量之上,这一点从二战中坦克的使用可以观察到一二。
1.新技术坦克应用思想的转变
二战的时候,应用坦克最好的国家是德国,德国虽然不是拥有坦克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德国是运用坦克最成功的国家,因为德国的坦克战术和别的国家完全不一样。
在坦克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等国家把坦克作为原有体系的补充,特别是作为步兵的附属,慢腾腾地跟着步兵前进,为其碾平障碍,阻挡子弹,并没有作为一种高效的突击武器来使用。
坦克加强步兵的部分,和我们现在用互联网获取流量,加强品牌知名度的道理几乎一模一样。而坦克的三大优势装甲、活力和速度都没得到最大的发挥,特别是速度优势。
希特勒,确切来说是古德里安,并没有拿坦克去加强步兵,而是把坦克集中使用,从以前的步兵是战略坦克是补充,转换为坦克是战略,步兵做补充的战争体系,并配合空军的战术协同,创造了“闪电战”的战法,使得坦克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使得坦克真正成为了“陆战之王”。
2.要在新变量上建立新战略,不要拿新变量去完善旧体系
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是,闪电战骨子里不是闪电战本身,而是思想的转变。当出现巨大的企业经营思想转变浪潮的时候,最终能抓住机会的人,一定是以这个浪潮和变量建立战略的人,而不是拿这个变量去补充原有体系的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保险业的大健康产业的生态建设,再对刚才这句话“要在新变量上建立新战略,不要拿新变量去完善旧体系”进一步的思想延伸,更为关键的是:现阶段的互联网生态的建设,拿PC时代互联网公司的那一套方法论,或者拿移动时代的那一套方法论去建设大健康产业生态,都是没有机会的。因为本质上,我们当前看到的科技趋势,已经覆盖了工业时代、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和AI互联时代的战术体系。
这句话可能太颠覆了,会让太多模仿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梦碎,但现实是梦碎总好于盲目扩张带来的破产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3.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态建设,一定要有不一样的思想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要超越巨头构建生态,一定要有不一样的思维和想法,也就是说,互联网生态建设、运营和治理的逻辑,一定要理清楚每个时代所演化出生态的内在逻辑。
实际上,在可见的范围内,生态演化与运营的逻辑可以简单的分为:
工业与PC时代的生态逻辑:诞生了BAT等等。移动与AI时代的生态逻辑:诞生了TMD等等。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态逻辑:大健康生态的逻辑。未来某个时代的生态逻辑:利用这个逻辑巩固并做大生态。
最高的一层(卖???),如果互联网版本的大健康产业生态真的存在,那在卖产品、卖服务之后,我们究竟要卖什么?或者企业究竟应该以什么作为切入点,构建自己在大健康产业领域的未来版图,并建立足够高的竞争壁垒呢?这是今天这节要讨论的东西。
同时为了说明产业的演化逻辑,我们也同样选取了多家优秀的生态性企业作为研究蓝本,希望通过它们独具时代特色的经营策略,寻找到一个对大健康生态有所启发的思路或方向。
4.一家企业的三个增长引擎
分析一家企业是否真正有能力做大并长期获取利润,至少要从三个维度张开:
(1)价值创新
这家企业为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并且通过超越同行效率的手段将该价值传递、匹配给社会。所有的企业一定是提供了新的价值创新的,否则只能依靠三个垄断(原料垄断、渠道垄断和心智垄断)来获利,实际上,渠道和心智都属于高度中心时代的产业特点,我们所在的互联网时代正在去中心化,分布式技术的诞生就说了这点。
价值创新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说的产品能力和运营能力,也就是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这个阶段你也可以理解为0到1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0到0.1的过程。
(2)增长引擎
公司只有价值创新点,是很难规模化很难做大的,所以要依靠不同的媒介环境,实现规模化的增长。所以增长引擎回答的是在实现从1到N的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1到的过程。增长引擎就是我一直说的杠杆和复利,前者利用规模加大杠杆,后者利用核心竞争力实现批量复制。
(3)利润引擎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产生长期竞争力,从而杀灭竞争,构建专属的护城河。这个方面在互联网领域,也就是我倡导的平台的两个本质:数据的智能应用;网络协同。
以上就是全篇分析的四个阶段和各阶段分析的三个维度。
二、工业与PC时代的生态逻辑
流量经济,本质上还是整个工业经济的一个缩影:追求规模经济。我们看到的整个工业时代、PC互联网时代的经营逻辑都是围绕流量进行的,是高度依赖中心化节点的,也是高度依赖用户共识来变现的,而变现的载体就是一个个商品和品牌,也就是卖产品的路子。这个时代的企业,恨不得所有的用户都用自己的产品,通过一款产品来满足所有的用户。
1.工业化时代的生态逻辑
工业化时代的一款产品是怎么抵达消费者手中的?
第一步:是企业通过“赌博式”的生产方式,生产一款产品。第二步,利用中心化的媒介,例如报纸、电视和电话广播等等,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从而在用户心智中形成“品牌共识”,央视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中心化媒介。第三步,当用户需求产生的时候,用户再到类似于卖场、专卖店等等各类线下渠道进行“模糊搜索”,同类商品摆放到一起,用户选择“品牌共识”最强的那个,然后形成变现。
这里面的关键和问题在于:
第一个是产品的销售严重依赖于高度中心化的媒介去推广。第二个是用户心智占领的时间和变现的时间点常常存在时间差,短则一两个星期,长则数月数年。第三个是工厂本身无法获得用户的反馈数据,无法跟踪广告费用实际产生的效果的同时,也无法得到第一线用户反馈进行产品改进。最为关键的是,工厂根本不知道自己用户是谁,所以导致产品永远是处于静态的,是无法演化的,产品的升级完全依赖于工厂的“赌博式”迭代,这一点非常重要,产品只有迭代,无法进行演化。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根本没人重视LTV,如果要发生二次、三次交易,要么产品质量持续引领行业体验,要么不断的通过中心媒体,利用广告为用户洗脑,占领心智。
这是工业时代的生态型(非互联网生态,注意区别)建设逻辑:是流量经济,是卖产品,依靠大量的流量对用户进行“洗脑”,从而形成所谓的共识或者心智占领。品牌就是洗脑的结果,是中心化时代的一种共识。我
们看到的比特币,奢侈品都是这种中心化结果的产物,只要共识还能靠不断的重复式洗脑来维持,他们的价值就还一直存在。
所以你会看到,工业化时代的品牌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拿流量,因为工业化时代的逻辑是流量是最重要的,通过全方位渠道的流量覆盖,会让用户形成对品牌的认知,这时候品牌工厂就可以对上下游有更高的议价权。
看看传统企业,例如可口可乐,把部队、政要、红妆圣诞老人打造成代理形象,用户对可口可乐的品牌产生非常强大的认知以后,就可以对上游的供应链产生挤压式的议价。同时可口可乐把糖浆的生产、瓶装可乐全部外包出去,在全球范围内甩掉了汇率波动导致糖浆销售带来的亏损的风险等等。
所以,工业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人找商品的这么一个逻辑。也就是它的价值创新在于产品本身,并且想方设法通过运营流量来实现规模的增长从而获益。
2.PC时代的生态逻辑
PC时代,依托于用户红利,依然践行的是工业时代的生态逻辑,区别在于从线下行为第一次规模化的线上化,从而造就了更大规模的中心化节点。
例如国内的淘宝,逻辑是利用流量卖产品,淘宝的流量除了广告所得,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多和便宜上做足运营,给用户过来淘的动力。我说过,零售业的用户体验就四个字“多·快·好·省”,任何企业在蓝海阶段,只要做好其中的一到两个字,就会有不错的市场份额。
早期淘宝品类极少的时候,用户进入淘宝通过分类就可以基本精准的定位到所需要的产品,分类也是一种搜索。后来品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数量过大分类无法满足的时候,淘宝将雅虎中国多名工程师整体搬到杭州做了站内检索。
用户大脑内产品品牌认知的检索,叠加互联公司的检索功能进行产品购买,从而产生变现,本质上和工业时代流量洗脑,然后去卖场、专卖店寻找商品的思路一模一样。
再看京东,也是这个逻辑。京东年左右启动的京条计划、京度计划、京狐几乎、京腾计划等等都是想方设法去买流量,等用户对京东品牌产生非常强大的认知以后,就可以对上游的供应链产生挤压式的溢价。
由于京东停留在流量经济和规模经济时代互联生态建设的逻辑里面自嗨,自然而然忽视了移动和AI时代更为深层次的变量的到来,最大的黑天鹅就是仅仅用了两年都就越京东的拼多多。
年是什么年份?移动时代生态逻辑演化最激烈的一年,京东依然在用工业和PC时代逻辑高举高打,看似高增长的背后,很大程度上都是大规模投入带来的规模经济,并不是那个时代自然演化的结果,手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