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会出现感染高峰医疗资源会被挤兑陈尔

“新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出台后,市民和医疗机构该如何应对?

有过武汉、上海两地丰富抗疫经验的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年新冠疫情发生至今,这一病毒逐渐已经被大家认识。最初,新冠病毒对全身尤其是肺部打击很大,但现在基本上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总体致病力逐渐下降,从全球数据和国内变化来看,绝大多数感染者都为无症状和轻症,重症比例很低。

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病房查房。(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针对当前学术界热议的“新冠肺炎”是否需要改名的问题,陈尔真认为:相较年,当前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比例很低,但改名不改名意义不大,最关键是在新冠疫情新形势下,我们的防控措施如何调整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如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做好感染者的分类分级救治、避免医疗资源的挤兑等等。

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如何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等问题,陈尔真特别指出:新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信心。很多情况下,医疗资源的挤兑,是因为大家心里没有底,医院看病。事实上,通过三年抗疫,我们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医疗资源也得到了扩充,如今更需要冷静对待疫情,如果将现有的医疗资源用于真正需要救治的人群,一般不会出现医疗资源的挤兑。

以下是采访问答

澎湃新闻:疫情防控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新冠病毒?

陈尔真:当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尽管传播速度在加快,但总体致病力在下降,对人体器官的损害程度不断降低,原来年新冠疫情刚出现的时候,它对患者全身,尤其是肺部的打击很大,但现在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从全球数据和国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患者,重症患者比例很低,即使有也主要是一些有基础性疾病或者没打过新冠疫苗的老年人。

目前,国内外也有诸多研究数据表明,打了新冠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者的重症化趋势,对人体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澎湃新闻:您如何理解“无症状感染者不是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的区别在哪里?

陈尔真:目前,对无症状感染者的诊断缺乏一个比较合适的客观标准,主要是通过核酸检测,如果是阳性,又没其他发烧、咳嗽等主观症状,我们就会称之为无症状患者。有症状的患者,往往是身体感觉到不舒服了,出现喉咙痛、发烧、乏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我认为仍然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huo365.com/jtlb/10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