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援鄂医疗队的报道为了他们,所

为了抗击疫情,医院、中国医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医院,抽调数百名医护人员,组成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驰援武汉,在抗疫一线紧锣密鼓地开展救治工作。

我们来看医院援鄂医疗队从前线发回的报道。

他怕感染我,忍住咳嗽,不敢摘口罩

医院内科护士鲁春宁

下午两点,我负责给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数据。遇到病人体温异常时我就先安抚病人然后告诉他物理降温的方法,再通知医生病人情况,刚走了几间病房,就几度因为缺氧喘不上气而停下与病人的对话......

19床,一个24岁的年轻人,体温39.3℃,平时人发烧到这样应该很难受,而当我进行基本信息询问时,他积极主动描述发病以来情况,包括这一过程都服用了什么药以及效果,表现出的强烈求生欲,让我不禁有些心疼!在我说话时,他突然想咳嗽,只见他一手拿着杯子另一手准备取下口罩想喝水缓解,可是抬头看到站在对面的我时,放到口罩上的手又收了回去,跟我说“你先出去吧,你出去了我再喝水”,那一刻,我被感动的竟有点儿眼圈发热,心暖暖的……新冠肺炎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高,更何况是没有戴口罩的病人,他是怕自己感染到我而忍住咳嗽、忍住不喝水!都说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是战士,可我们更是肉体凡胎,说不害怕是假的。更是有许多善良的人等待我们去救治,为了他们,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看到他们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医院心内科护士王毅

我在南方第一次感受到了大雪纷飞,天气灰蒙蒙的,风里夹着雨,雨里夹着雪。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出发了。

我和小伙伴进入病房,双人核对后开始抽血。消毒、进针、回血,我的手紧紧地按在针柄处不敢动一丝一毫。而小伙伴要做到轻柔又迅速送管拔管再送管。我们两个配合紧密,尽可能的做到针尖在血管里的位置不移动,这样血流才会更通畅,血标本的质量会更高,化验结果会更准确。10管血终于抽完了,我和小伙伴又出了一身的汗。

抽完血,我们想要帮婆婆多摁会儿,而婆婆说:“不用不用,自己来自己来。”一边说着,一边摁着抽血的位置,再一次给我们一个背影。临走的时候我告诉婆婆要多喝水。旁边的阿姨马上就搭话说,这个不用你们管,我会帮她倒水的。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也只看见了她的后背。其实我知道,当我进去的时候,有一个阿姨还没有来得及喝完水就匆匆地戴上了口罩。全程她们的脸都尽可能地背向着我们。这是多么好多么善良的病人呀。

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明天一定是晴天。待到春暖花开时,愿你我早已摘下口罩。

他哭着说:感谢这么专业的医疗队救我们!

医院急诊重症监护护士娄阿芳

在进病房前的准备工作中,护士长像母亲一样呵护监督我们,从简单的洗手到复杂的防护服穿着,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爱意的“唠叨”。看了又看,粘了又粘,经过全神贯注的验收后,她才稍稍放下心来。我们组有三个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前辈,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很快就进入到工作状态,不一会儿里面的衣服就湿透了,脚步也愈加沉重,但我没有丝毫懈怠。

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爷爷,他看到我那一刻就急切地问我:“你们是医院的吗?是姜保国院长带队来支援我们的吗?”我点头的同时,他却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国家没有抛弃我们,还带来这么专业的医疗团队救治我们,我一定要坚强起来战胜病魔!”我鼓励他:“没事老爷爷,我们一起加油,消灭病毒!早日康复!”

团结高效的团队,才能创造生命奇迹

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王光杰

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和它的斗争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还记得第一例气管插管,病人是位高龄患者,既往基础疾病较多,来院时呼吸系统及全身症状比较重,很快就上了无创呼吸机,但是氧合一直不理想,经专家组讨论决定,对该病人进行气管插管。但是这和以往普通监护室气管插管不一样,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患者气道与外界相通,操作过程中感染的风险比较高。在专家组朱凤雪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认真梳理流程,克服病房条件不足的困难,评估可能的风险点,并做了相应的周密准备。闷热的防护服、紧压的护目镜、好几层橡胶手套,都为操作增加了难度系数。一旦操作时间长,就会增加飞沫扩散交叉感染的风险。麻醉科姜华老师操作娴熟,插管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整个过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调整好参数,患者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从前期讨论、风险评估、流程梳理到操作完成,整个团队的科学高效、精准给力,我们是如此骄傲。

他开口必称“老师”,亲手写下了感谢信

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聂艳

我们接管的B10病区,收治的都是中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的,还有需要做透析治疗的患者。因为是隔离病房,他们都没有家属陪伴,甚至家人也都在住院或者隔离中,所以除了做好治疗,我们还会尽力帮他们做好生活护理,因为唯一能陪伴他们、跟他们多说句话的就是我们。

即使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密闭的N95口罩和勒到头痛的护目镜,我们依然想尽最大的努力,多给他们一些温暖。23床爷爷是让我们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病人,只要有需要,他开口第一句话肯定是老师,我需要……帮他做好事情之后,他每次都会说很多遍“谢谢”。他还亲手写了一封感谢信——

“夜走了,天亮了。天空和钟声一同醒来了,樱花在温暖的春风中飞扬。”有万千热血奋战的白衣战士,有那么多为我们做保障的人民,有党和国家的坚强支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来源

医院

编辑

《中国妇女》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huo365.com/zycf/11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