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十年来

年7月,非洲国家南苏丹正式宣告独立。作为中国与南苏丹卫生健康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年起,中国开始派遣援南苏丹医疗队,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安徽省,迄今已十年。十年来,多批医疗队及多名医疗队员由于出色表现,荣获全国“最美援外医疗队”“最美援外医生”等荣誉称号;他们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份友谊都已绽放出鲜艳而美丽的花朵。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表示,他们将以初心践使命,为中南健康与希望的友谊之桥继续增光添彩。为此,《安徽画报》推出了特别报道——《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十年纪实》。其全文如下:

年9月2日,一场简短又温馨的欢送会在合肥举办,准备充分、精神抖擞的中国(安徽)第十批援南苏丹医疗队15人整装待发,即将奔赴万里之外的南苏丹共和国,扛起中国援非医疗工作的接力棒。

薪火相传,使命在肩。队员们到达南苏丹不久后,9月7日,中国(安徽)第九批援南苏丹医疗队荣誉证书授予仪式在驻南苏丹使馆举行,南苏丹副总统阿卜杜勒巴吉、卫生部部长约兰达、驻南苏丹使馆临时代办马文军出席仪式。

年7月,非洲国家南苏丹正式宣告独立。作为中国与南苏丹卫生健康领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年起,中国开始派遣援南苏丹医疗队,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安徽省,迄今已十年。

十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名中国医务人员(含抗疫医疗专家组1批8人)先后来到南苏丹。截至年8月,共接诊位门诊患者(含外交人员和中资机构人员),施行各类手术人次,开展胃镜检查人次。开展巡诊义诊33次,共诊治人次。中国援建了当医院和伦拜克的基医院,医疗医院捐赠急需的医疗药械和药品,医院设立了电子胃镜室、宫颈筛查中心和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对当地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协助33名南苏丹医务人员赴安徽进修学习。同时,中国还向南苏丹派出中国医疗专家组并捐赠多批医疗物资,帮助南苏丹共同抗击新冠疫情。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细数这一个个亮点,十年间,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以南苏丹为第二故乡,“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的的这一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为南苏丹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南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了不起,来自遥远东方的白衣使者

“等我们到了当地才体会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比于其他的困难来说,不值一提。”初到南苏丹时的情景,中国(安徽)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长许夕海清晰记得。刚刚建国不久的南苏丹经济十分落后,基础设施、医疗资源匮乏,卫生条件极差,各种传染病肆虐,给当地人民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

直观的现实没有动摇队员们从零开始的决心。中国(安徽)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由来自安徽医院、医院、医院的10名医护人员与2名工作人员组成,于年年底,分两批前往南苏丹。年11月6日,医疗队队长许夕海与两名队员作为首批医疗队先遣组,率先从当时的合肥骆岗机场启程出发,执行医疗队驻地选址、物资采购以及与当地卫生部门对接等前期任务。

“我们一到当地首先敲定了驻地,一栋简单的二层小楼,没有窗户、没有空调,也没有水电。但考虑到安全局势,这栋位于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一墙之隔的小楼是我们的最优选择。”通水井、接电线、装修驻地、采购物资……12月中旬,先遣组圆满完成前期任务,告知国内的队员,可以出发了。

年12月24日,医疗队其余9人乘机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你们是祖国送给我们这些在南苏丹的中国人最好的圣诞礼物。”时任中国驻南苏丹共和国首任大使李志国在接见队员时动情地说道。

当时,南苏丹最医院仅有3间简陋的手术室,医疗设备设施奇缺,病房挤满病人,蚊蝇乱飞。而且,当地医务人员对医疗队员并不十分信任,甚至有人提出要对中国医生进行面试,要开展援助工作,队员们面临的障碍不少。面对当地奇高无比的新生儿死亡率,医疗队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打开局面。在接连救回十几个新生儿后,当地的医生纷纷发出感慨:中国医生了不起!

年6月的一天,医院转来一名巨大乳腺肿瘤患者。医院用血储备不足,当地医生认为手术风险较大,准备择期手术。可是,患者肿瘤一直出血,中国医疗队员清楚,再拖延下去患者将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只要术中精准操作,可以确保手术顺利。”医疗队外科医生黄帆和同事说服了当地医生,经过整整一下午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这场手术挽救了患者,也赢得了当地人员对中方团队的充分信任。

此后,中国(安徽)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开始站稳脚跟,大量诊疗工作得以开展,他们的专业、敬业也在南苏丹传播开来。

战火中,只有中国医生选择坚守

不仅是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员们还要在近在咫尺的军事冲突中,面临枪林弹雨的考验。

年12月15日,距离首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回国只剩10天,南苏丹第一次内战突然间爆发。最危险的时候,枪战就发生在医疗队驻地的院子外,队员们只能躲在墙体单薄的房间里,用柜子抵挡门窗。

为了抵御流弹,队员们把宿舍从二层搬到了地下室的一层。12月18日,使馆通知医疗队,带上药品来使馆,一名躲避战乱的中国人需要救治,纵然外面炮火依旧,但队员们仍毫不犹豫冲出驻地救治患者。

危险重重中,医疗队却没有一人申请撤离,仍坚持在战乱中救治了十余位当地居民和祖国同胞。“患难见真情,中国医疗队是南中友谊的白衣大使。”当时的南苏丹卫生部长感动地说。

年7月7日晚,密集的枪声打破了中国(安徽)第四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驻地的宁静,南苏丹第二次内战爆发了。

面对战火,西方国家外交和有关人员纷纷撤离,只有中国医疗队毅然选择坚守。一天,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国步兵营在执行维和任务时遭到炮弹袭击,多人受伤。中国(安徽)第四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长苏贵平记得,医疗队员纷纷报名要求前往救治,结合伤员病情和战况,他选择派骨科医生朱劲松、外科医生蒋亚琦出征。出发前,两名“全副武装”的队员写下“最后要说的话”,当即登上了大使馆的防弹车,冒着生命危险赶往救治。

随着战火升级,中方安排医疗队员撤回祖国,队员们纷纷要求留下,苏贵平、朱劲松和外科医生孙竹峰一直坚守战场开展医疗救助。三个月后,南苏丹安全形势趋稳,在国家卫健委和使馆的安排下,撤回国内的队员再次义无反顾地回到南苏丹,继续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受到了南苏丹当地人民的夹道欢迎。

“圈粉”了,真心付出赢得信任与赞誉

年2月25日,医院组建的中国(安徽)第二批援南苏丹医疗队踏上了出征的飞机,李正刚担任队长。

此时,南苏丹第一次内战的枪声尚未停息,第一批医疗队撤回国内时,与第二批医疗队并没有在南苏丹进行交接。没有前期的考察与准备工作,第二批医疗队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迅速投入了工作,并创造了一项项南苏丹医疗史上的第一。

年3月11日,李正刚与队员们在医院上班的第一天,就向南苏丹的同事们展示了中国医疗队精湛的医疗技术、关键时刻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团结协作精神,赢得了信任与赞誉,打开了局面。

当天手术的一位70岁巨大甲状腺肿的老人因肿瘤向胸骨后生长,气管已经受压左偏。麻醉诱导时就患者出现了面罩通气困难,随后的气管插管南苏丹医生尝试了5次都未能成功。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缺氧症状,口唇紫绀明显,心率开始下降……南苏丹的麻醉医生已经束手无策,在患者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根据当地医生的请求,中国医疗队的麻醉医师周维德紧急接手了这例麻醉。在经过重新为患者进行手控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得以改善后,追加了麻醉药物,一次完成气管插管,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由原安徽省卫计委捐赠的南苏丹唯一一台电子胃镜于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南苏丹周边的非洲国家都没有开展无痛内窥镜检查业务。为了给南苏丹人民提供第一流的医疗服务,从第一台胃镜检查开始,队员们就为患者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无痛胃镜业务。南苏丹国会议员SimonDeng先生在接受了中国医疗队的无痛胃镜检查之后高兴地说:“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检查就结束了,比在埃及的检查感觉好多了。”

实实在在的成效,也得到了南苏丹政府官方的高度认可,一年时间里,医疗队先后应邀为南苏丹国家电视台SSTV台长、国家安全服务部长、国家救灾与重建委员会主席、财政部部长、新闻部部长等10余位部长级官员进行诊疗,为中南友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良医,抗恶疾守护生命具仁心

年5月1日,由安徽中医院针灸康复二科主任中医师唐友斌担任队长的中国(安徽)第七批援南苏丹医疗队15名队员踏上南苏丹的土地,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为良医,具仁心。作为一支有着中医药特色的援非医疗队,唐友斌带领医疗队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用一支银针,在非洲演绎中医的“神奇”。

南苏丹贫苦百姓众多,对于骨折患者而言,手术费用异常昂贵,苏西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唐友斌带领队内骨科医生储诚煜结合患者病情,运用中医正骨加小夹板技术,治愈了她的骨折,这在医院引起轰动,并掀起学习中医的热潮。同时作为医疗队里的针灸大夫,唐友斌发挥专业特长,在南苏丹上尼罗河大学医学院分享了一堂精彩的中医学讲座。

年12月26日,南苏丹总统基尔视察中国援南医院,亲切接见了中国(安徽)第七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对中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中国医疗队员的无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钦佩,称赞中国人民是南苏丹人民的好朋友、真正的朋友。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开来,非洲大地也异常艰难,特别是对于医疗防护体系相对脆弱的南苏丹来说更是巨大考验。为此,第七批医疗队援助任务延期四个月,携手南苏丹人民抗击疫情。在这期间,国家及安徽省卫健委组织医疗队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同时医疗队开展疫情防控演练,与国内同步新冠治疗方案,将国内空运的中药充分运用到防治中,并协助当地制定疫情防控预案,及时向在南华人华侨普及新冠科普知识。

年8月,中国(安徽)组织感染、传染病防治、呼吸、重症医学、医学检验、护理等专业8名专家组成抗疫医疗专家组,赴南苏丹和几内亚支援抗疫。同月,中国(安徽)第八批援南苏丹医疗队15名队员逆行出征南苏丹,接替第七批医疗队执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由于新冠和当地常发的疟疾都有发热症状,我们队员需要冒着高温酷暑、穿着防护服为患者进行疟疾抗体检测和治疗,同时还要安排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新冠感染的可能。”中国(安徽)第八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长吴怀国回忆,疫情给医疗队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但队员们不惧危险,迎难而上,主动承当了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先后救治了30名感染新冠病毒的同胞,其中还有5名重症患者。

携手行,授之以鱼亦授之以渔

除了常规的医疗服务,医疗队还重视做好对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帮带。

宫颈疾病是南苏丹女性的多发疾病,年8月25日,中国(安徽)无偿援建南苏丹的宫颈疾病筛查中心通过专家组验收,挂牌并投入使用,这是南苏丹迄今唯一的宫颈疾病筛查中心。

年4月,中国(安徽)援建南苏丹远程影像诊断中心正式揭牌。医院是医院,受多年战乱冲突影响,医学影像人才缺乏。该院CT、DR等大型设备安装调试已1年余,但由于影像医师严重短缺,每周只能开机一次,使用效率低下。

积极行动,对症下药。中国(安徽)第八批医疗队积极联系医院和南苏丹有关网络公司,协调资源,开通互联网。医院的支持下,实医院与医院局域网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医院已为医院发出了余份CT诊断报告,为当地民众和那里的中国同胞提供了更多健康保障。

为了进一步消除援受双方卫生人员交流障碍,提升援外质量,同时,促进两国文化交往,加强相互了解,深化双方友谊,中国(安徽)第八批医疗队在南苏丹期间还突破性地举办了首届“汉语桥”暨医学汉语培训班活动。

年9月1日,首届“汉语桥”暨医学汉语培训班顺利结业,在结业仪式现场医院院长阿利尔表示,此次培训促进了当地医务人员与中国医疗队的交流合作,希望今后继续举办这类培训班,让更多南苏丹医务人员得到学习锻炼,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南中医疗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十年不长,匆匆而过,多批医疗队及多名医疗队员由于出色表现,荣获全国“最美援外医疗队”“最美援外医生”等荣誉称号;十年不短,历历在目,却不够让我们记住每一个瞬间、每一份友谊。展望未来,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将以初心践使命,为中南健康与希望的友谊之桥继续增光添彩。

(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huo365.com/zycf/10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