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易碎品吗?
“我们一直在努力做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考验的作品或者产品,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目标。”
创刊于年的《中国新闻周刊》即将迎来20周年,不论是在传统纸媒时代,还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当作历史”都是《中国新闻周刊》不懈的追求。
11月下旬,《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等几位高层,及《中国新闻周刊》历任总编辑,为您讲述一本期刊和它所讲述的中国故事。
“新闻当作历史观”“我们一直在努力做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和历史考验的作品或者产品,这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目标。”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副总编、《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夏春平告诉《传媒茶话会》。《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的、新闻的周刊,是中国人民给新世纪的情书,是人类倾诉世间情愫、追求真理的物证。年,《中国新闻周刊》创刊,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它这样描述自己。▲中国新闻周刊创刊号封面“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是《中国新闻周刊》的创办者之一、时任总编辑钟诚对《中国新闻周刊》的美好期许。彼时,中国的新闻周刊市场上已经拥有了《半月谈》《瞭望》等老牌刊物,《中国新闻周刊》如何打出自己的影响力?在时任总编辑钟诚看来,“‘新闻当作历史观’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自省,是以历史为参照,对追求事实、真相的自觉。”回顾当年做报道时的场景,钟诚说,一方面要求记者尽量多地接触当事人、关联人、见证人,并进行录音拍摄采访;另一方面,在审稿时,尽量删除记者主观性表述,特别是那些表现文采、表现所谓专业精神的文字。“新闻报道的最高价值在于该报道是否有‘历史认识价值’;是否能让读者通过报道,全面客观地了解所报道的时代。”时任总编辑秦朗告诉《传媒茶话会》。“39岁现象”“广西现象”“谁来监督省委书记”“中国足球炫耀性腐败”,一连串的社会事件,上升为现象级的拷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历史也因此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里沉淀。▲《谁来监督省委书记》《中国足球炫耀性腐败》封面报道年,律师李庄因涉嫌唆使嫌疑人及证人伪造证据,令嫌疑人谎称被警方刑讯逼供,被检察院随后以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等罪名对其提起公诉。该案于年末年初进行了一审、二审。案件被媒体广泛报道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