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张春晓蒋兴坤郭茂英
◎带着5万元来,最终花了元
“以前这种情况听说得太多了,做个心脏支架手术,没个五六万下不来。”刘治瑞说。所以,当1月1日下午,自己的父亲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的家中突发急性心梗时,刘治瑞和姐姐一商量就达成了一致:两家各拿一半,凑5医院。
一场冠脉介入手术,在血管中植入两个心脏支架,手术费、检查费、床位费……全部费用加起来一共元,经过济南市医保报销后,最终个人支付了元。
◎医用耗材生产企业会不会偷工减料?
保证药品、耗材的质量和安全,企业是第一责任人,在参加带量采购之初,企业就向医保部门提交了具有法律效力承诺书。一旦出现问题,会被记上“重重的一笔”,再参加国家或者省里组织的带量采购,将会受到巨大影响。从监管角度讲,各级药监部门也在加大抽检力度,就拿支架来说,目前正在推行每个支架都有唯一标识码,从生产到使用于患者身上,全程可追溯和监管。
◎流通成本惊人
中国的流通企业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截至年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家,而《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54.4万家,其中批发企业1.4万家。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8万家,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数量是59.3万家。
◎不中选就意味着出局
集中带量采购中,企业中选就能占有一定规模市场,不中选就意味着出局。山东首次开展5类高值医用耗材“团购”,省医保医院医院对耗材产品的需求量。企业若中选,医院对本企业产品需求量70%的市场量;若未中选,医院需求量的70%,医院根据临床需求自主分配给其他中选企业。
◎获取虚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
“带量采购对我们来说是重大挑战。”从业多年,烟台正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兴认识非常清醒:所有的药企和耗材企业,经历了从年开始将近20年的高利润时代,获得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和积累,随着国家、省级带量采购逐渐进入常态化,获取虚高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
挤出“水分”之后
高值医用耗材和药品降价“冲击波”给多方带来重大影响
1月5日,山东第一医院(医院)。当刘治瑞为75岁的父亲刘文顺老人办理出院结算时,差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场冠脉介入手术,在血管中植入两个心脏支架,手术费、检查费、床位费……全部费用加起来一共元,经过济南市医保报销后,最终个人支付了元。
“我们是带着5万块钱来的。”刘文顺说。
医院之外,医用耗材生产企业和代理商们的心情,要比刘文顺复杂得多。
因为在前期国家组织冠脉支架“团购”中未中选,一家企医院的一大块“市场”,原来一年个支架的意向采购量,被分配到了其他中选企业;而每个支架从1.3万多元“断崖式”下跌至元,创造了冠脉支架“地板价”的山东吉微医疗,则面临着市场规模提升后的产能供应和产品价格大降之后保住合理利润空间的双重考验。
国家、省、市开展的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在新的一年陆续落地实施。降价的“冲击波”,正给患者、医院和耗材企业等各方,带来重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急症患者“撞上”支架降价
刘治瑞对于“心脏支架”(业内称“冠脉支架”)并不陌生。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已高达3.3亿,十年间,冠心病手术从23万例发展到超过万例。
重量仅约0.03克,均价高达上万元,单位价格比黄金贵千余倍,年全国使用量是万个——作为冠心病手术的关键耗材,一个小小的冠脉支架,撑开了百万患者的“生命之伞”,但也让众多患者有了“不堪负担之痛”。
“以前这种情况听说得太多了,做个心脏支架手术,没个五六万下不来。”刘治瑞说。所以,当1月1日下午,自己的父亲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的家中突发急性心梗时,刘治瑞和姐姐一商量就达成了一致:两家各拿一半,凑5医院。
刘治瑞当时并不知道,今年1月1日,首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冠脉支架)“团购”结果落地实施,截至1月9日,山东等23个省市区已投入使用。山东共有家医院,上报了首年的意向采购量个,前期按照全年协议采购量的20%备货到位。全省支架均价从原来的元,下降到元左右。
在手术中,刘文顺老人使用的是上海微创医疗一款“微创G”的支架,原来的价格是元,现在是元。老人一共用了两个,总共元,比之前节省了元。
“真是没想到。”刘治瑞反复感叹。
与急症患者“撞上”降价不同,很多非急症患者和家属对冠脉支架落地问题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