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王庆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过去一段时间,全球平均每周新增约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单日新增病例最高超过30万例,全球累计病例数量从万到万,仅用了37天时间。而在疫情开始的第一个月,全球从1万例到万例用了约6个月时间。
疫情让公共卫生体系意识到,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和疫情防控领域的应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业内人士看来,疫情将加速医疗“新基建”的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后疫情时代,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成为当下重要课题。”医渡云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闫峻日前在中国卫生信息技术/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交流大会期间对中新网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频频“攻城略地”,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让医疗服务越发触手可及,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医疗救治、药品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都让我们看出其价值所在。人工智能将在公共卫生领域如何创造价值奇迹?
将数据“孤岛”连成“新大陆”
医疗行业是专业性很高的行业,其中医疗数据的“脏、乱、差”医院都存在,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互联互通,进而形成了数据孤岛。
闫峻认为,当前医疗数据难利用主要表现为“纵向难”和“横向难”两个方面。纵向数据难“回家”:国家层面数据平台的数据统计需层层上报,但数据上行容易,下行难;横向数据难“串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等数据也难达到互联互通。这种弊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有所体现。
本次疫情防控中,医疗体系和疾控系统之间、医院之间、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基层政府和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等存在较明显的信息孤岛问题,这些信息有待根据授权进一步互联互通。
保障公共健康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离不开有效的高质量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元素之一,数据治理的地位日益凸显。
闫峻认为,通过数据的梳理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目的就是打破信息孤岛,让疫情防控不再各自为战。
面对这个问题,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信息化支撑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到:“完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提升软硬件环境,支撑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疾病监测数据集标准实现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打通疾控、医疗、实验室等信息,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疾控机构疫情相关核心信息快速报送。”
破除数据孤岛,将助推医疗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闫峻介绍,以医渡云为例,作为一家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长期深耕的企业,面对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两场战役,及时推出了城市免疫平台,正是利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相关部门及医疗行业缓解这个痛点。
平台根据授权将杂乱无章的医疗数据变成结构化的、标准化的、可以计算的数据,然后构建相应的智能模型,最终落实到真正的应用,进而辅助医疗机构高效开展临床、医院管理等工作,最终惠及更多的患者。
据介绍,城市免疫平台可以实现对传染病的主动监测与多点触发的智能监测预警,以及传染链路的智能追踪和疫情的模拟仿真等,以早发现、早研判、早阻断为目标,为疫情防控争取宝贵时间、减轻医护人员以及医疗资源的压力,构建动态平衡管理闭环。
闫峻认为,医疗大数据既有科研价值,也有产业价值,如何合规治理、应用数据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让医疗数据释放价值的同时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需要整个行业一起推动和完善。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相信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医疗行业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蓝海。
长远布局医疗“新基建”
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