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一周科技新闻

消息站

●12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运抵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据悉,12月25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交接仪式将在韶山举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长期借用给湖南,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出。

●近日,记者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了解到,该实验室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的设计建造合同,将建造中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项目预估设计及建造周期为18~20个月,预计年交付使用。“中国首创”“未来感”“智能化”“国产率高”是这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最大的亮点。

●12月20日,由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承建的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标志中国目前最大抽水蓄能电站6台机组全部并网。6号机组并网后,机组振动、摆度、推导轴承温度正常,测量数值达标优良标准,具备移交条件,自此,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已进入全面投产倒计时。

●中国首个mRNA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建设奠基仪式21日在云南省玉溪市疫苗产业园举行。该mRNA新冠疫苗产业化建设项目投资2.8亿元人民币,一期产能为每年1.2亿剂,预计开工后8个月内建成投入运营。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立法规划室主任岳仲明在12月21日举行的法工委发言人例行记者会透露,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八次委员长会议原则通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明年预安排的重点立法工作包括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反垄断法等。

●年12月22日12时37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从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新技术验证七号、海丝一号、元光号、天启星座零八星、智星一号A星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首次飞行任务。

●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别于12月22日5时和21日19时22分完成第25月昼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进入月夜休眠。截至22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在月面工作天,月球车累计行驶.55米。

●12月23日,国产世界首列货运高速动车组在中车唐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下线。在全球首次实现时速公里高铁货物快运,显著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

●国务院新闻办23日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根据报告,我国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严峻,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依法严厉打击以食用或者其他目的非法购买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为食用或者其他目的而非法购买,符合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以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定罪处罚。

●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近日英国宣布发现了变异的新冠病毒毒株,多国也宣布对英国采取关闭边境、停飞往返航班、禁止英航班入境等措施。考虑到变异病毒的特殊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为保障中外人员健康往来,经过充分评估,中方参考多国做法,暂停中英间的往返航班。

●近日,为加强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保障其安全和健康,辽宁省发布《辽宁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女职工在订立书面劳动(聘用)合同时,不得与女职工约定限制结婚、生育等内容;经医疗机构或者妇幼保健机构确诊患有重度痛经或者经量过多的,给予1至2日的适当休息。规定自年3月1日起施行。

纯科技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近期利用6光子系统,实现了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结果表明,量子干涉可见度在45小时内保持在98%,高维量子隐形传态保真度达59.6%,为构建高效的高维量子网络打下坚实基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紧凑渺子线圈(CMS)国际合作组近日发布了其寻找第三代轻子夸克的最新结果:他们未曾在质子-质子对撞中发现第三代轻子夸克的“芳踪”,但对其质量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定——这种粒子的质量至少为0.98-1.73太电子伏特(TeV,万亿电子伏特),这是科学家迄今对这一粒子进行的最严苛质量限定。

●根据英国《自然·可持续性》杂志21日发表的一项最新报告,英国科学家展开的模拟研究显示,到年,由于人类为满足未来的食物需求而开垦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都可能会失去部分栖息地。但是,采取积极的政策,重视粮食生产的方式、地点和种类,可以减少这些威胁,同时也支持人类的福祉。

●根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团队利用便宜的铁基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气体直接转化为喷气燃料。这一发现被认为有相当大的产业应用潜力,且这些二氧化碳直接捕获自空气,并在飞行的燃烧过程中从喷气燃料中再次释放,因此具有从整体上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

●近日,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小组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尘埃云中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原始气体和恒星团。他们将这类新的由大量原始物体“遗迹”组成的恒星系统命名为“凸起的化石碎片”,这些原始物体在亿年前诞生了银河系。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杂志。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2日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后,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至少能在人体内留存8个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是对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长期有效的最有力证据。

●据最新一期《环境国际》杂志报道,意大利科学家首次在孕妇胎盘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研究小组在妇女生完孩子后捐赠的6个胎盘中的4个发现了12个微塑料碎片。有3种被确定为被污染的热塑性聚合物聚丙烯,而其他9种被鉴别出的颜料,则来自于人造涂料、油漆、粘合剂、手指画颜料、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等。

●英国《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评估旅行限制措施对疫情的全球性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有针对性地落实国际旅行限制措施时,才能够有效控制新冠病毒传播。

●据《PRX量子》报道,美国研究团队利用现有材料和最先进的量子装置,搭建了两个测试台,首次在44公里的远距离内实现了保真度大于90%的量子隐形传态。此研究是建立未来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举措,或将彻底改变安全通信、数据存储、精确传感和计算领域。

●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免疫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发现了人体免疫系统如何检测疾病迹象并激活保护性反应的一个重要过程——DNGR-1基因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最新认知有助于医学研究人员研发针对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免疫疗法。

新发现

●记者从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18日在黄河孟津会盟段南侧河道内新发现一处汉代墓葬群,目前共发现墓葬百余座。

●据《卫报》20日报道,发表在《人类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指出,从西班牙北部一个古老的万人坑里挖出的化石显示,人类骨骼生长中断了数月。科学家们认为,早期人类骨骼化石中的损伤和其他损伤迹象与其他冬眠动物骨骼中的损伤和其他损伤迹象相同。这表明,人类的祖先们通过减缓新陈代谢和数月的睡眠来“应对寒冷的环境和食物的匮乏”。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西安阎良秦汉栎阳城遗址,首次大面积发掘出了战国中期秦国宫城遗址内的宫城生活区。包括多座宫城建筑,以及浴室、壁炉等设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遗迹。

●近日,科学家在云南金平发现了野牡丹科异药花属的一个新物种,并取名“金平异药花”,为世界生物物种增添了一位新成员。金平异药花目前仅记录于滇东南金平县,通常生长于海拔米至1米的林下或林缘。据估计,该植物在当地已发现余株。

●记者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获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之一的沙埠青瓷窑址,经主动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系浙江目前已发掘的两宋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清晰的窑炉遗迹。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加拿大育空地区道森市附近融化的冻土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只5.7万年前的狼崽木乃伊。这表明在几万年前的间冰期,哺乳动物种群就已经存在。

看天下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19日在一份新冠疫苗接种指导意见中表示,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不应再打第二针。CDC当日还称,首批新冠疫苗于13日发往美国各州后,目前全美已有27.2万人接种,6人在观察期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得到了及时治疗。

●据外媒报道,英国首相约翰逊及相关科学家19日表示,英国境内出现传播速度更快的新冠变种病毒株,传染力或增加70%,但还没有证据显示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病症,新冠疫苗对其应仍然有效。英国政府19日宣布,伦敦等地防控级别升至第四级。

●据英国《卫报》22日援引智利媒体报道,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南极洲曾是地球上仅存的未被新冠病毒“侵入”的大陆。而如今,这片净土也出现了新冠疫情。当地时间21日,智利官员宣布,该国位于南极的贝尔纳多·奥希金斯·里克尔梅基地,至少有36人确诊感染新冠。

●当地时间12月21日,美国当选总统拜医院公开接种了新冠疫苗,希望借此向公众证明疫苗的安全性。拜登在注射时感谢了那些参与疫苗研发和分发的人员以及一线医护人员。

大观园

●据香港“头条日报”19日报道称,当选年“香港年度历史人物”的是有“药圣”之称、著有《本草纲目》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得票超过3万票。报道称,本次评选活动由香港国史教育中心举办,今年有超5.4万名,来自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参加。评选活动以“科教兴国,经世济民”为主题,5名候选古人均为科学专才,包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北宋科学家沈括及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

●12月22日,小熊座流星雨将闪亮登场,这也是年最后一场流星雨。天文预报显示,该流星雨极大发生在北京时间22日17时。天文专家表示,对于我国公众来说,几乎所有小熊座流星雨的群内流星都不会被错过,而且整夜都可以观测。

●12月21日,重庆动物园发布消息,全球最长寿圈养大熊猫“新星”,于12月8日中午去世,终年38岁零4个月。近期,重庆动物园多次组织多方专家,对“新星”进行解剖、病理切片,综合分析认为:大熊猫“新星”由于高龄,多脏器衰竭,造成消化功能紊乱、低蛋白血症,继发消化道、呼吸道感染,最终导致死亡。

●21日傍晚,土星和木星如约上演近年来最接近一刻。作为太阳系的两个“大块头”,土星和木星平均每19.6年“相合”一次,但今年这一次有些特别,这是近年来二者角距离最接近的一次,只有0.1度,即只有满月视直径(约0.5度)的五分之一,几乎“挨”到一起,非常罕见。

●它们身形矫健,时而奔跑快如闪电,时而漫步静静觅食。它们就是“高原精灵”藏羚羊。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危”,到如今成为“近危”,几十年间西藏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从5万只左右增加至20万只以上。

看天下

●20日,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表示,变异新冠病毒的传播已经失控,据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证实,英国以外已有至少三个国家发现了与英国变异新冠病毒相关的确诊病例,其中,丹麦出现九例,荷兰和澳大利亚各出现一例。目前,多个欧洲国家均已暂停英国航班入境。香港特区政府21日下午公布,由22日零时起,禁止所有英国载客航班抵港,直至另行通知。

●英国交通部22日晚宣布,英国和法国政府达成了重新开放英法边境的协议。按照协议,从23日上午开始,英国的货车司机和部分旅客将被允许入境法国。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2日报道,刚果(金)的一名女性患者出现了与埃博拉出血热类似的症状,但其埃博拉病毒检测至今仍为阴性。当地医学专家称,这位女性可能感染了某种致死率高达90%的未知病原体。

●据美媒报道,美国一12岁儿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后几周内病情恶化,被诊断为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目前美国有数百名儿童有类似病症。专家称,这种症状的根源可能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当接触到病毒时,免疫系统就会超速运转,释放出可以损害器官的化学物质,其症状包括发热、腹部或颈部疼痛、呕吐、腹泻、皮疹、眼睛充血和疲劳。

●法国总统府24日发布公告称,总统马克龙已经不再出现新冠肺炎症状,7天的隔离期于当天解除。公告表示,马克龙在隔离期间依旧处理法国的重大事务,并主持已安排好的会议,接下来他将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huo365.com/xgtz/6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