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医院应急指挥中心,院长田军章一键敲击之后,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应用深度结合的“医院”正式上线。
综合运用物联网、健康云和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医院”,医院的建设注入了人工智能的基因。
医院:由企业提供网络平台,由院方提供在线医务人员,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
此外,偏远地区的不少村医院设备,山里群众足不出村,就能看上广州的大夫。
除了带来及时的救治、便利的转诊,医院还使村民的慢病得到了管理。同时,均价几十元的处方,也节省了群众的看病成本。
“医院”对病人就诊流程、医院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再造,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分级诊疗和医疗资源均等化,让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到遥远的山区农村。
村医紧急连线广州医生,救了中风病人
清远市阳山县塘底村的苏观志,75岁了,拒绝住进儿子在镇上买的新房,宁愿住自己的泥砖屋“我喜欢跟村里的老朋友打牌。”苏观志说。
儿子苏小明却挺发愁:他远在佛山工作,5个妹妹也已外出成家,“老父亲有高血压和气管炎,在村里没人照顾他。”
父亲所在的贫困村藏在深山,离县城40多公里,车程1个小时,以前,苏观志病得重了,就得跑到佛山找儿子。
但从年开始,苏观志却经常去村医胡金山的村卫生室看病。在这里,打开电脑、戴上耳机,就能看上远在广州的医生,又出主意又开处方,特别方便。
不单是塘底村,整个清远市阳山县个村的村医诊室,医院的“神器”。
大崀镇大崀村村医黄洪基,是第一批“触网”的村医,一次,一位村民一瘸一拐地走到他的诊室,话也讲得不利索。黄洪基拿不准情况,就打开电脑,连上了医院“广州的医生注意到他嘴角歪斜,让我给他量血压。
血压很高,人家说,中风的可能性很大”黄洪基立医院,一查,确实是中风。
“要是没有医院的医生指导,也许就把病人当成风湿骨痛治了。耽误久了,就得留下后遗症。”黄洪基有点后怕地说。
医院的另一端,是远在广州的医院的医生在坐诊。黄洪基说,以前遇到疑难病,只能对患者说一句“医院看吧”。现在,村民可以拿着双向转医院或省二医看病,转诊通道相当顺畅。
“企业提供平台,在卫生室、药店建就诊点,中老年人慢性病管理,是医院最初的出发点。”
0田军章说,一台电脑、一部可视化的音视频设备、一部电子血压计、一套诊疗系统,这些构成了接诊点最开始的基础设备。
而目前,医院由该院提供在线医务人员,由第三方企业提供网络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
“通过视频通话,患者直接和在线医生交流,完成就医过程。
医生根据诊查结果作出判断、开具处方,患者在社区医疗中心或药店拿药。”
田军章花了近10天的时间,跑遍了某县13个乡镇的个村,“名村医。绝大多数只有村医证,极少数有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且学历基本都是中专以下。”
医院医生到基层义诊几天,解决不了问题医院成了最好的对接平台,年6月,广东省二医与阳山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
广东省医院,组建了省二医阳医集团,省二医投入资金余万元,为阳山县所有村子配置了医院的设备。
两年来,医院问诊近万人次;年,县—乡—村双向转诊余人次
开展了46个新项目、新技术,对当地老百姓而言,很多病不用跑到广州看了,甚至医院做了。
医院的服务品种在不断增加,布点也在迅速扩展。
物美价廉的医院很受欢迎,在胡金山看来,医院医生开的处方在价格上很亲近基层贫困群众。
开诊至今,无一例纠纷,现在,医院还制定出了98种常见病的诊疗指南。现在,苏观志的高血压和气管炎在村医和医院的管理下控制得不错。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跑到村医胡金山那里,量个血压,唠上几句“小病小灾不用跑远路了,还省下不少钱嘞。”
来源:文章来源于诊所老板之家,如需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