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撰稿丨王梅魏叶
摄影丨岳诚
改革开放40年,松江医疗卫生事业栉风沐雨奋起前行,一代代卫生人风雨无畏,医泽云间,结出累累硕果。忆往昔,看今朝,从农村“赤脚医生”挎箱问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专家全面检查综合治疗,从“小病忍大病拖”害怕生病到看病无忧,从就医需折腾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看病方便,再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管理为健康守门……40年来,松江医疗卫生事业的沧桑巨变惠及万千茸城居民。
数字解读●年,松江期望寿命为70.88岁,婴幼儿死亡率6.92‰,传染病发病率.24/0万。●年,松江期望寿命为75.85岁,婴幼儿死亡率5.70‰,传染病发病率.48/0万。●年,松江期望寿命为8.95岁,婴幼儿死亡率4.53‰,传染病发病率.5/0万。●年,松江期望寿命达83.36岁,婴幼儿死亡率2.44‰,传染病发病率.0/0万。医疗保障让农民看病不忧心
“过去,穷人是不敢生病的,小病忍大病拖,医院。”回想曾经,今年7岁的叶榭镇大庙村村民张天明无限感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处于探索阶段。年月,当时的塔汇公社率先在全县实行村办乡管合作医疗,至年,全县9个公社才全部实行村办乡管合作医疗模式,参加人数达人,全县人均合作医疗基金6元。年,新桥乡在乡办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探索农村社会健康保险试点。同年0月,市卫生局在该乡召开上海市农村医疗健康保险探讨会,总结新桥模式,探索上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年至年,全县合作医疗制度才开始实行镇(乡)办镇(乡)管、镇(乡)办村管、农工统筹,预防医疗保健相结合的健康保险制度。“那时候看病没有现在的报销比例高,一旦生了大病就会把整个家庭拖垮。”大庙村村民顾益民说。
医院旧照
医院近照
年月,县政府印发《松江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成立松江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办公室,并制定相关细则,全县9个农业镇,个行政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4.48万农民参保。当年,全县共计补偿大病25人次。同年7月,引入保险机制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松江模式”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上被肯定。
市一医南部门诊大厅
艰难中探索,进入新千年,“应保尽保、就近医疗、贫困托底、大病救助”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根本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年3月,松江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并实施新型《松江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松江区政府关于改善松江区农民就医问题的十大举措》;年,全区开展合作医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开通松江合作医疗网;年,《松江区农民健康体检暂行办法》出台;年,区合作医疗基金全部纳入区财政社会保障专用账户,全区7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6个分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66个村卫生室均可实现刷卡看病实时报销;年月,全区启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保卡一卡通,本区农业户籍人员全部纳入,实现了新农合与其他社会保障数据的共享……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了极大便利。如今,无论是在村卫生室配药,还是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点滴,医院、医院(南部)做全面检查,“一卡在手”即可。顾益明感叹:“如今只要有医保,小毛病吃药基本不用花钱了,看病也比以前方便了。”
市一医南部全景
分级诊疗让群众看病方便省心“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这得益于我区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力推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成果。年,我区被确立为全国第一个综合医疗改革试点城市,十多年来,松江交出了满意答卷,松江人民看病就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年5月,我区被国务院评为“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地区”。
市一医南部紧急救援
“从家里过来几分钟就走到了。”大庙村中心卫生室位于全村中心位置,村民看病最远的骑电瓶车七八分钟便能赶到,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张天明需长期服药,自年至今,他都在村卫生室配药,医院的药也可在卫生室配到。“卫生室没有的药,医院‘延伸处方’帮病人开好药,由‘上海国药配送中心’统一配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然后送到村民手中,村民基本不用跑路。”大庙村中心卫生室医生张忠良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出生于年的张忠良经历过背着药箱挨家挨户替乡亲们看病的“赤脚医生”时代,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入户看病都还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笨重的药箱常备药仅十多种。村民看病都是先记账,到年底生产队计工分分红时再统一扣除。其实那时候乡下人都舍不得看病。”年,当时他所在的东民大队卫生室仅有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间,条件十分艰苦。年,通过“赤脚医生”复训考试的张忠良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当时全县名“赤脚医生”有人拿到了乡村医生证书,人拿到了卫生保健员证书。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现在的大庙村中心卫生室,诊疗室、注射室、康复室、健康指导室等一应俱全。“现在我们的门诊量基本维持在每月人次上下,药房常备药达50多种,家庭医生每周都到卫生室坐诊一次,方便村民看病咨询。”张忠良说,村中心卫生室不仅为村里的患者提供村内医疗服务,医院就诊的还可以由村卫生室直接转诊。村民们则表示,在村里看病既方便又放心。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设备先进技术进步人人欢心改革开放造福了贫苦的农村人,也改变了城区的就医环境。提起过去,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赵阳替患者心酸:“年我医院时,门诊部包括中医科在内共3间诊室,都在一幢平房内,冬天天冷,针灸治疗的患者只能靠煤炉取暖。”令骨科副主任医师朱荣印象深刻的是,98年,他进入医院时,手术室没有空调,做手术又必须穿短袖手术服,冬天怕冷只好将毛衣偷偷穿在里面,将衣袖卷起并用别针固定。“过去一周只能做几十台手术,而今一天手术就近70台。”朱荣说高科技的医疗设备和日益医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极大地惠及了患者。改革开放40年,医生感叹医疗设备、技术变化翻天覆地,患者也称赞就医便利放心。自助挂号、自助收费、自助预约……市民曹老伯笑着说:“医术进步了,服务也越来越高科技了!”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董雄伟说,医院的第一印象就是黑乎乎不见光,十分破旧。董雄伟说的是位于现北门加油站附近的五里塘卫生院。长大后进入松江县医院胃镜室工作,印象中当时的胃镜室仅条胃镜可开展胃镜和肠镜检查,病人不多,一上午一般能做4个。而今的医院内镜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胃肠镜、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胶囊内镜、全自动内镜洗消机、HP检测等设备,年内镜总量可达余例。除常规开展胃肠镜检查外,还开展急诊内镜止血、急诊内镜取异物、胃肠道息肉腺瘤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黏膜剥离术、消化道狭窄内镜下扩张和支架置入、超声内镜诊断等诊疗项目。
医院医务人员在DSA室为患者做神经介入检查
基于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建设,如今的医院成立了区域影像中心,医院和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跨地域的远程会诊系统。“患者在社区拍摄的片子经网络传输至区域影像诊断中心,诊断结果当天便可传回卫生服务中心告知患者。”叶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陆海权医生说,如今浦南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了。年参加工作的医院放射科职工侯国瑜回忆:“过去拍好片子需经暗房冲洗,成片至少需要0分钟,一天仅能为0余人拍X光片。”而今数字成像,医生可随拍随看,不仅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也提高了医生的服务效率,如今放射科每天摄片、读片约份左右。除此之外,医院还成立了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区域病理中心,以及高血压心电监测移动平台、慢阻肺分级诊疗信息平台,为全区人民放心就医提供了便利。
医院儿科门诊
“”家庭医生让健康理念见行入心“从看病不用找熟人”到“让居民放心地把健康管理的钥匙交给守门人”,家庭医生团队全覆盖健康管理为实现同质化、公平可及的全面健康管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全区共完成“++”组合式签约的有2.9万人,落实长处方、延伸处方等便民政策,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分级诊疗,实施腹透、慢阻肺等适宜技术下社区项目,被评为首届“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
市一医(南部)门诊挂号缴费自助机
“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如今,即便是在浦南农村,村民们也格外注重健康。今年65岁的顾益民说,过去,吃不饱穿不暖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而今,注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