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地图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627172.html
医学资讯
科学杂谈
NO.
Mar.
12
推荐者按
医药加平台
TOP10国内大学近期医学高质量论文简报
清华大学
清华药学院王戈林课题组发现一类化疗药物杀死癌细胞的分子机制
3月1日,清华大学药学院王戈林研究员课题组在《细胞研究》(CellResearch)上发表题为《抗有丝分裂化疗药物通过TL1A激活细胞死亡受体3诱导癌细胞凋亡》(Anti-mitoticchemotherapeuticspromoteapoptosisthroughTL1A-activateddeathreceptor3incancercells)的研究文章,报道了该课题组在抗衰老相关疾病的药物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癌细胞的标志性特征是无控制的分裂和繁殖,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化疗药物,诸如紫杉醇和长春碱等,都是针对这一特征通过抑制有丝分裂的运转机制来阻止癌细胞快速增殖。有丝分裂过程在所有癌细胞中都存在,理论上此类药物是广谱高效的,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却存在严重局限性,如对正常组织有毒副作用,其疗效具有组织特异性(对卵巢癌、乳腺癌、肺癌、血癌等有效,对肾癌、结肠癌、胰腺癌等却无效),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癌症,不同患者的反应率也存在变化和不可预测性等。另外,癌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难”后引发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以及这一过程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仍不清楚。
抗有丝分裂化疗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通路
课题组利用一种特异性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海洋天然产物二氮嗪A(diazonamideA)为主要研究工具,其抗癌活性与紫杉醇和长春碱相当,对正常细胞毒的副作用却大为降低,是一类很有开发前景的新型抗癌药物。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都需要死亡受体3(DR3)。“有丝分裂灾难”诱导死亡受体3的配体TL1A依赖于溶酶体分泌。TL1A与死亡受体3的结合刺激包含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和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的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的形成,从而促使激活表达死亡受体3的细胞凋亡。
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肿瘤细胞中,肿瘤细胞的死亡受体3和其配体TL1A的表达与其对此类药物的凋亡反应相关,进一步证明这些药物通过死亡受体3和TL1A的介导杀死癌细胞。王戈林课题组这一发现为此类临床上常用抗癌药物在病人身体上反应和疗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该项研究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药学院王戈林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王戈林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药学院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PTN)博士生齐晨和王欣博士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此项工作得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博士的大力支持,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志荣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涉博士、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诺艾尔·威廉姆斯(NoelleWilliams)博士和助理研究员余荭(HongYu)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杨振纲课题组国际合作研究显示成年人脑海马区内没有新生神经元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院神经内科双聘教授杨振纲课题组参与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结果为成年人类脑内是否有新生神经元的长期争论提供了否定性新证据,显示成年人脑海马区没有新生神经元产生。相关论文日前以《海马脑区的新生神经元在儿童脑内显著下降,在成人脑内没有发现》(“Humanhippocampalneurogenesisdropssharplyinchildrentoundetectablelevelsinadult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杂志。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复旦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参与了这项研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士Sorrells和Paredes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戚大石等为文章的共同第二作者,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教授JoseManuelGarcia-Verdugo,复旦大学教授杨振纲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ArturoAlvarez-Buylla是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是国内唯一参与单位。杨振纲课题组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子课题等资助。
左图显示新生儿海马脑区有大量的新生神经元(绿色),成熟的神经元为红色标记。
右图显示成年人海马脑区内没有新生神经元,只有成熟的神经元。
人脑最后一个新生神经元产生于童年时期
新生儿海马脑区每平方毫米大约有个新生神经元。这个数字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而锐减:1岁时降低了5倍;7岁时降低了23倍;到13岁时,海马脑区每平方毫米大约只有2.4个新生神经元,降低了近倍。在随后的年龄段(18岁-77岁),则没有发现新生神经元的存在。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人海马脑区没有神经干细胞存在的合适环境(niche)。
历时逾4年,通过对59例不同年龄段人脑海马区进行分析,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ArturoAlvarez-Buylla领衔的国际团队发现人脑最后一个新生神经元产生于童年时期。这一结论,为有关成人神经元新生能力的争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发现,杨振纲课题组利用国内灵长类动物优势资源,着重分析了10只不同年龄的非人灵长类-猕猴海马脑区神经发生的状况。据悉,人工饲养的猕猴可以活到25至30岁。与在人脑中的发现类似,在新生猕猴到23岁的猕猴海马脑区内,新生神经元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下降。大约到7岁左右,猕猴海马脑区便很难再产生新的神经元。
再观新生神经元与人脑海马区学习
和记忆等功能的联系
成年鸟类(如金丝雀)和成年啮齿类(比如小鼠)动物的海马脑区可以不断产生新的神经元。人们将这一过程称作成体神经发生。
成年人类脑内是否也像啮齿类动物一样存在新生神经元?由于神经发生的存在关乎着人脑再塑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可能,半个世纪以来,这一科学命题始终吸引着来自神经科学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