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会霍勇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与医疗

中国·南宁-11-18

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于11月18日在广西南宁开幕。大会主席霍勇教授在上午的高峰论坛上介绍了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现状,霍勇教授表示:三全模式将有利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实施。

霍勇教授精彩授课

胸痛中心建设现状

  据霍教授介绍,按照胸痛中心的建设标准,中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已经完成。通过对国家卫计委公布的“STEMI救治质量指标”进行分析,并将胸痛中心与非胸痛中心对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的10项核心指标进行对比,例如胸痛中心的死亡率为2.6%,明显低于非胸同中心死亡率的4.2%,霍勇教授表示:这些数据表明胸痛中心的建设对心血管的治疗确实起到积极作用,越来越多医疗机构认识到胸痛中心建设的重要性。截止11月9日,申医院已达家并保持增长趋势,我国已达到胸痛中心建设的高潮。据悉,我国还会进一步通过各级联盟的建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动各级政府监督管理,从而加强胸痛中心质控及再认证体系建设。

胸痛中心建设的扩展提升

  霍教授指出,胸痛中心建设不应止于胸痛中心建设本身,还应进行扩展和提升。据介绍,年国家就心脑血管急救发布号文件,之后近20个省相继发布胸痛中心建设的相关文件。如天津省把胸痛中心建设作为民心工程的一项;苏州发布的“”工程,把胸痛中心建设和创伤中心等五个中心,结合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高危孕产妇筛查三个机制形成一个智慧急救协同平台。医院已开始效仿。

10月22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强调医院都应建立胸痛中心,并从基本条件、组织管理、建设要求、服务要求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霍教授表示,这既是管理文件又是专业文件,从专业角度说,我们应借鉴胸痛中心模式将心血管病管理中心扩展到房颤中心、心衰中心等各个方面,从预防、筛查、急救、治疗康复、二级预防等方面对病人实现从院前院中到院后的全程管理。在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一张网的基础上加强培训交流,通过中国远程心血管教育学院,进行培训交流,积极推动穿戴设备的物联网的建设,以加强预防和监测。现许多企业资源的整合,例如对心电,血压,血脂,睡眠,运动的监测对心血管病的预防急救及对胸痛中心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胸痛中心的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和全程管理的“三全模式”,得到国家卫计委的充分肯定。

霍教授表示:国家对胸痛中心的建设十分重视,年国家卫计委总结改善医疗服务亮点时特地把胸痛中心建设作为其中一点。基于国家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推动、胸痛中心的内涵和延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全模式将有利于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贯彻实施医改16字方针的核心理念

  国家医疗体制的核心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其中网络、资源共享和上下联动是三个核心点。医疗体制改革是从大的方面抓住这三点做这三件事,而胸痛中心是从一个点上做这三件事。希望心血管专业和社会所有人能将胸痛中心建设做到“由点到面”,促进医疗体制的改革。霍教授分别从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医院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并指出这四点都是胸痛中心建设与医疗体制改革相结合的重要方面。

霍教授指出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中,医疗资源的下沉尤其是人力资源的下沉非常重要。现由23位顶级心血管专家发起建立了华医心诚医生集团,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签约专家人,并得到了国家卫计委及各个医疗机构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接下来他们将从技术培训入手、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各种体系形成医联体,通过技术帮扶的模式,医院,医院,留住病人。从能力、信任、技术、管理等方面深入改革优化,使病人送得来、送来治得了、治了管得住,提高现有病人的医疗质量,争取做到使病人“大病不出县”。集团制定了年培训教育计划和能力帮扶规划,建立各个培训班,进行能力帮扶和体系建设。据了解,相关工作现已开展。霍教授相信:这将会对医疗体制改革、医院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并呼吁大家积极响应国家卫计委的号召,从急诊入手,建立预防筛查、全程管理、分级诊疗的流程及医联体,积极推动胸痛中心的建设,使医疗体制更加完善,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东盟冠心病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广西冠心病介入论坛”直播页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pinhuo365.com/jtlb/86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