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学院建设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化实践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院团委研究决定,组织参加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有关部门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创新的“奥林匹克”。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年举办。
二、参赛对象年6月1日以前在我院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
鼓励跨学部、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三、赛程安排1.年2月,作品申报
2.年3月,学院内评比
3.年3月-4月,贵大校内初赛
4.年4月-5月,贵大校内决赛
四、竞赛作品分类及评定说明(1)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科生参加。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可靠、文字简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能经得起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检验。根据学术论文、科技建议的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和战疫行动等6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为贯彻“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帮助参赛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进行参赛作品选题制作,关于6个学科有关专家拟定了参考题目,详见附件3),也可以按照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报送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赛的作品,论文类每篇在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字以内。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3.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化工、机械与控制、计算机、电工、电子、电信、农医等):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根据其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本次“挑战杯”新增“揭榜挂帅”专项赛和“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红色专项活动两个特别赛事:“揭榜挂帅”专项赛3月公布竞赛榜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红色专项活动详情见附件4。
五、作品要求1.申报参赛作品必须是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实践活动成果。鼓励已立项或已结题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SRT计划项目等项目参赛。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全部为学生。
3.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职称不限)指导完成。作品完成全国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4.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A.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B.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C.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D.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E.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发明制作类作品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可一同附上。
6.有关资料必须是中文(发表作品为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者,请附中文本),字数在字左右,以四号楷体字打印在A4纸上(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
7.参赛作品必须由至少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六、参赛要求1.各教学部、各学生团体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该项赛事在我院师生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掘和探索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努力发现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2.各教学部、各学生团体按有关要求组织相关专家对上报的作品进行评审、选拔和推荐,各教学部推荐作品至少1件,多则不限。每件作品需填报《作品申报书》(附件2),参赛作品按规定的格式要求以学部为单位汇总,于年3月5日下午16:00点前提交至院团委。电子档发至院团委邮箱(kjxy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