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务管理经验,搭建同济系统及普陀区乃至沪西北区域医务管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医院于6月26日举办同济医务管理论坛暨普陀区东部医联体医务管理沙龙。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鲁威,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党工委书记、医管处处长姜成华教授,医院院长程黎明,医院党委书记许树长等出席论坛。论坛邀请了医院院长李小民、医院副院长李钦传、浙江医院医务部主任魏国庆、医院医务处处长侯冷晨等多位国内知名医务管理专家莅临讲座,同济系统7医院、普陀区、浦东新区、嘉定区、宝山区共计二十余家医疗机构一百余位医务管理同道前来参会。本次论坛由医院副院长梁爱斌主持。
医院院长程黎明致辞
会上,程黎明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表示年是十三五规划发展关键冲刺的一年。为不断深化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医院医务人员医疗质量规范和安全意识,防范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为此,医院在六月开展医疗质量月主题活动。通过培训与考核、演练与评比、督导与交流等多项活动,继续强化医疗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此次论坛活动将继续秉承“同舟济世、博医精诚”的理念,医院医务管理中的核心问题,重点围绕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分享医务管理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
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鲁威致辞
鲁威在致辞中表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医院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点,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并希望该论坛的举办,为区域医务管理交流搭建良好的平台。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党工委书记
医管处处长姜成华教授致辞
姜成华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依然严峻,从各地近期通报的几起医疗安全事件来看,相当数量发生在具有一定医医院。医疗质量需要不断持续改进,提高医疗安全底线思维,切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管理服务理念,落实医疗核心安全制度,做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随后各嘉宾在高度凝练总结近几年医疗质量管理新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医院实际工作情况,医院管理进行了经验分享。李小民根据急诊风险管理做了精彩的讲座,提医院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医院管理的价值导向,分别例举了胸痛中心和创伤中心以时间为节点、患者满意度为标准的的管理流程;李医院如何利用临床路径与病种管理作为重点抓手,科学化,精细化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魏国庆分享了浙江医院从传统就诊模式到信息化医疗的创新发展,以及在信息化医务管理中的探索成果;侯冷晨就VTE早期筛查及全院医政管理信息化项目进行经验分享,解读VTE2.0-Caprini评分标准的更新细则,以及利用患者院内的检验、检查、诊断、病例等数据,建立有效的DVT和PE实时预测AI模型,提升预防救治率;医院医务处处长王飞分享了医院关于优化危急重症救治体系的经验和策略,并提出建立专业化的急危重症体系应当完善急危重症综合救治中心组织框架,打造强有力的救治平台,加强各重点病种的绿色通道建设,合理调配整合院内资源。五位医务管理专家就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优化诊疗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医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等方面进行现场交流,授课内容精彩,理念新颖,获得了参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最后,梁爱斌对论坛的举办予以高度肯定并作出总结。他表示多年来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济大学及申康中心的领导下,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一直保持逐年稳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态势。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任务,需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加强保障。本次同济医务管理论坛医院优秀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创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文
医务处编辑丨宣传处
医院于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建,上海市医院是普陀区唯一医院。年门急诊量超过万人次。拥有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骨科、精神神经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实现急诊与危重症学科、老年医学科、检验医学科、临床药学科纳入上海市级平台学科建设计划;院内形成以骨科、心血管内科、精神神经学科为重中之重重点学科,以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血液内科、内分泌代谢科、普通外科为重点学科,以妇产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肾脏内科、泌尿外科、老年医学科、检验科、神经外科、皮肤与性病科、病理科、胸心外科为特色学科的整体学科建设框架。医院整合学科优势,成功打造三个国家级中心——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创伤救治中心,成为沪西北地区的大型急诊危重症与疑难杂症综合诊治中心。建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干细胞联合研究基地。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顶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为标志的高等级科研成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