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新闻版是《福建日报》为新时期进一步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转变新闻队伍作风而创办的版面,每周四期,由群众工作部主办。在存续的11年中,热线新闻版努力架设党报与读者之间的连心桥,为宣传党的主张、服务广大读者、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做了大量工作。在党报改进群众工作、提高队伍素质方面,亦做了有效的探索。
01
高扬党性贴近群众热线新闻版创办后,我们始终站在省级党报的高度和全省大局的平台上,围绕中心,把握舆情,扎实工作。
一是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将重要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鲜活事例相结合,把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
年,为了迎接十六大的召开,热线新闻版开辟了《百姓新事》《老外看福建》等栏目,反映基层群众歌颂“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真情实感和迎接十六大的喜悦心情;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看福建的变化,“为十六大的召开营造了可喜的舆论氛围”,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
年1月21日,为了配合党员先进性教育,热线新闻版开辟《党旗飘扬》栏目,首期推出长篇通讯《红土地上的红支书》,介绍张仁和的先进事迹。
张仁和是宁化石壁镇石壁村党支书,年10月23日修建村道时以身殉职。张仁和在短暂的一生尤其是担任村支书12年间,为民造福,为党增光。殉职后,村民们觉得他的事迹应当让全社会知道,于是逐级向上反映。
福建日报社三明记者站站长薛希惠和宁化县委报道组长罗旺水的报道引起我们注意:张仁和殉职后,镇里57个单位献花圈,村里多家农户送挽联,年逾古稀的老党员连续9天守灵;出殡那天,全村及邻村多名群众扶老携幼为他送行……
我召集群工部两位副主任刘见闻、陈世旺先后研究了三次,达成共识:张仁和是群众发现并推出的好党员、好干部的典型,他的思想和行为,对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着重大的示范意义,要舍得花版面做大。
送来的稿件内容比较单薄。薛希惠、项裕兴等记者冒着雨雪再次深入石壁村,“两次采访,三次落泪”!1月19日和20日,我连续加班两个晚上,将一线记者按主题版要求写成的5篇稿子综合成长篇通讯《红土地上的红支书》,然后写下《党旗飘扬》专栏“开栏的话”,在1月21日的热线新闻版上隆重推出。1月24日,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动员大会上,卢展工书记肯定了张仁和这一先进典型,并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张仁和事迹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1月27日,中共三明市委做出《关于追授张仁和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2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做出《关于开展向张仁和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月23日,为了配合全省党员开展学习张仁和活动,社长、总编辑陈逸清指派我带领记者组再次深入宁化石壁村,对张仁和事迹作更加全面深入的挖掘,并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写出报道。
这一天正是元宵节。傍晚接到任务,我顾不上吃晚饭,就带着记者李闽驱车赶去三明与薛希惠等人会合。
前后6天,往返上千千米,夜以继日紧张地采访,深入、深入、再深入,长达字的通讯《一面永不褪色的党旗——追记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和》赶写了出来,经陈逸清修改审定,于3月2日在《福建日报》刊出。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都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刊发刊播张仁和先进事迹。张仁和事迹报告团在全省九市巡回演讲。张仁和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搬上银幕……
3月15日,中宣部《新闻阅评》发文《福建日报成功报道村支书典型张仁和》,阅评员认为:“张仁和同志的先进事迹,经《福建日报》的宣传,不失为一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开展先进性教育,需要先进典型,先进典型的发现及思想内涵的发掘,要下功夫。《福建日报》此项报道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版面策划活泼,下了不小功夫,取得成功。我们媒体都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