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色小字,加 2、忘不掉的鞭子和伤疤
面对采访,被儿子拉黑的王爸爸,一直在强调:
儿子17岁就离开家上大学,父母亲戚到底能掌控你到什么地步,怎么就这么玻璃心?
是啊,老一辈人总是说:一家人之间哪有不吵架的,吵完了还得住在一个屋檐下,不会那么计较的。
(著名精神心理救援专家、中南大学郑播德老师指出,胎儿、婴幼儿、儿童、少年时代,是人的心智发育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时段,任何细微的物理伤害、心理伤害、语言伤害,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投下大面积阴影,而且往往终身难以修复,甚至会延续到下一代人身上。“缺爱、却陪伴、缺关怀、缺鼓励、缺平等、却重视、被打、被骂、被呵斥、被贬损、被嘲讽、被忽视、被冷落……”在家长看来鸡毛蒜皮、无关紧要、无所谓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心里就是“天大的事”!)
可实际上,每一次被讥讽和束缚都在孩子的童年回忆里生了根,伴随着成长过程中的继续被忽视发了芽。
对于创伤性应激障碍,王爸爸认为是儿子离开家庭后抗挫折能力差;
但在王猛看来,这是从幼儿园、小学、高中到大学潜移默化里被影响的,尤其是亲近的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最大。
其实这种父母与孩子在中国很常见,或许没到北大男生这种激烈的程度,但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只要经历过,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道疤。
有人因为从小被父母打,直到24岁回家过年还会焦躁不安:
穷胸极饿张美丽:到了现在,我已经虚岁24了,依然很恐惧面对她们,她的心情依然阴晴不定,时刻担心着哪句话惹到她了会甩脸色,所以毕业了到现在一直没有回去过,马上要过年了,现在已经开始焦躁不安了,我害怕回去面对她。就算没有动手,长大后听到父母叫自己的全名都会非常害怕,甚至频频做噩梦:
隐鸪:我妈不打我。她只会用最最尖刻的话在我心上划刀子。直到现在,我都很少和她打电话。冷场恐惧症患者:我直到现在还是会做噩梦,梦到爸爸当众辱骂我,直到现在这个年纪,我还是会从梦里哭醒。著名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提出一份《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父母的负面教育,会直接影响子女以后的性格。
研究中提到,当被父母一直骂“你这个笨蛋”,孩子会不知不觉地相信这些评价,导致长大后有强烈的自卑感;
父母经常争吵和互相不尊重,会导致孩子对爱情十分不信任,直到婚恋时依然不会爱别人,表现得十分笨拙;
父母的草木皆兵也很容易让孩子过分敏感,别人无心的举动会让他们如临大敌,甚至做出过激举动……等等。
例一,因为剥鸡蛋产生心里阴影的王猛;
例二,因为家庭期许过高而陷入了“性格缺陷——争议——放大的性格缺陷——更大的争议”的恶性循环的郑爽。人人都说她不适合娱乐圈,但当12岁那年被送去跳舞的时候,这一条在多年前就被父母选定的轨迹,已经很难更改了;
例三,和从小打骂自己的妈妈一起上节目的陈乔恩。因为手曾被妈妈用枯树枝打到流血,提到这段经历时,她的双手还是会不停地交叠互捏手指,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紧张局促的表示。
外人理解不了原生家庭怎么就成了一代人的流行病。尤其是像王猛这样年少成才的北大高材生,是没有资格舔舐伤口的,怎么看都像是忘恩负义。
殊不知,这种棍棒教育带来的亲子裂痕,并不是外在的荣誉能够掩盖的。
例四,同样优秀的董卿,40岁提到严厉的父亲还会失声痛哭。那些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不让妈妈给她做新衣服的童年阴影,都是一生如影随形的枷锁……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以为长大了就不再脆弱。可残忍的是渗进骨子里的暗病完全治不了,成长也永远不能消弭脆弱,只能慢慢接受脆弱。
任何单方面的说教、咨询、抱怨、愤怒、决裂,的确都是无可奈何的。但万幸的是,这类心理伤害,在根本医学、根本康复法体系中,是有办法康复的。前提是双方一起来接受教育。一些恐惧症、强迫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它通过学习,都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巨大的改善,乃至完全康复。
许多旁观者试图把“考上北大”归功于其父母的教育,可在王猛看来,自己学生生涯投入惊人的努力,其目的恰恰只是为了逃离父母、逃离那个可怕的家!——“我花了四年时间,去证明自身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需要靠父母的认可过日子”。
3、“小白眼狼!就知道说以前的事”
王猛也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决裂,他曾多次试图和父母沟通,得到的回应却仅仅是“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怪他为什么这么久的事情耿耿于怀。
当他写下万字长信,其实也有一种期望父母会理解自己的渺小期望吧。毕竟世界上没有完美不犯错的父母,长大后试图倾诉委屈的尝试,与其说是抱怨,更像是一种求助,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当时有多么难受。
可中国式父母似乎有着同样差的记忆力。
陈乔恩的妈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算陈乔恩再怎么哭诉儿时被打的痛苦,可在陈妈妈眼里,那只有女儿不和自己牵手的委屈哪个小孩不是被打骂长大的?——这是爸妈常用的托辞。
普遍性赋予了家庭暴力、软暴力合理性。
孩子们还每每被质疑:别人孩子都好好的,怎么就你这么矫情?!
而当有些错误没办法硬撑下去的时候,他们偶尔也会承认自己犯过错,就像王猛的父亲,从不否认自己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
但绝大多数时候,也就止于不痛不痒承认问题这一步了,一句“你怎么还在说以前的事?”就能化解一切内疚,好像只有那一件事值(稻草一样轻飘的事情)得说,看不见压在身上的许许多多的稻草(数不清的稻草累积起来就象大山一样沉重)。
平行的shelley:我都说过了,可我爸轻描淡写的说:不就是一句话么。我无数次的沟通过,好好说话、吵架说过,最后他们还是忽视我。这并不意外,人本身就是种容易自我感动的生物。
孩子忘不了鞭子和疤,可父母却只想让孩子记住大人给予的每颗糖。
养育之恩是比天大的,这种恩情足以让一切不愉快的经历大事化小:
爱是凝望又离开:父母好像都会美化自己的记忆,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麻将馆里被我妈莫名的打了一顿。后来我给她提了这件事,她的回答就是“我不就是碰了你两下么?”而事实却是我妈把麻将桌都掀翻了。小事化了:
花润夏:我爸做过很多伤害我的事,有一次他还在打我骂我,我控诉他那些事时他竟然全部矢口否认,说我疯了,满嘴胡说八道。如果父母不记得了,可你还记得,那你就是不该被养这么大的纯种玻璃心:“我养了你这么久,偶尔不尊重你也不需要道歉。”
懒懒染染懒懒:现在有时候当笑话一样轻描淡写地和我妈提起她以前揍我的事情,她总是说我没有良心,还说小时候就没怎么揍过我。搞得我都以为自己是太讨厌她,在回忆里编造事情。并开始哭诉自己养孩子的努力,在言语之间透露出孩子是白眼狼的意味,甩出一句“你是不是要我死了才满意”的绝杀。
summer妈:我尝试跟我爸妈沟通过,得到的回答是“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咋还养出仇人了?这么点儿事儿还跟我们记仇呢?”从此真的再无沟通欲望。很少有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甚至当年那位四川达州的男孩小斯(化名)在高考后自杀,用生命写下遗书描述了父母不尊重自己的各种细节。
可即便是这样,孩子死后,父母不是忙着寻找原因吸取教训,而是第一时间忙着辩白:“他怎么不想想我们的好。”
郑播德老师指出,我们常说“父子一体、母子一体、十指连心”,但许多家长、孩子都很难理性去思考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大家彼此之间都应该“找好处”——多多换位思考,多想想对方的“不容易”,多想想对方的“好”,彼此体谅、宽恕。
郑播德书法:找好处
4、孩子希望爱,父母希望孝
人们常说,中国式家庭最常见的矛盾就是——
父母在等孩子一句道谢,孩子在等父母一句道歉,最终彼此都不能得偿所愿。
著名心理救援康复专家、中南大学郑播德老师说,这就是所谓的隔阂、代沟,因为欠缺沟通而误解、隔阂,因为误解而不沟通,逐渐形成了影响整整几代人的死结。
相当一部分像王猛父母一样的50后60后们,经历过社会大环境中的集体创伤。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心理支持和帮助,甚至没有机会去正视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导致那个年代普遍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不足。
偏偏固执的孩子却一次次单方面努力地和父母建立沟通桥梁。就算有关爸妈的回忆已经变成了一根刺扎在血肉里,但他依然试图把脓包扒开给他们看,可得到的回应却只有再一次在伤口上撒盐。
实孩子要求的也不多,不求怎么赎罪,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或者“爸爸/妈妈误会你了!”就够了。
但对方却丝毫低不下头,甚至朋友问起来还会表面上为孩子撑面子,实际上是自己抹不开脸。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母亲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via红星新闻。
这直接导致了这场王猛式悲剧的诞生。
与其说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给他带来了伤害,更残忍的或许是父母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
给予伤害的人都是善于遗忘的,反而被伤害的耿耿于怀就会被说斤斤计较。家庭矛盾如此,性骚扰如此,校园暴力也如此。
双方就像两个不同频道的电台一样,自说自话,渐行渐远。
中南大学郑播德老师指出:由于两代人对对方的“期望值”都很高,所以,失望就越大。这个落差很大,导致了许许多多“断绝父子(母子)关系”的事实。
孩子希望的是爱,父母却希望孝。在这种常见的认知矛盾下,“父母皆祸害”的控诉似乎也显得有些自说自话了。
在不同的时代成长背景下,很难强求父母和孩子能够理解对方,最后达成共识。
结果就是大多数人没勇气、也懒得费力像王猛一样表达出来,而是选择闷在心里。更可怕的,是把原生家庭的悲剧作用在下一代。从这个意义上看,看客除了眼看着难以弥合的矛盾越拉越远,若是这场北大学霸12年不回家过年的悲剧,能让父母意识到——
下次孩子回忆童年伤痕时,可以不再用一句“芝麻大点儿事怎么还记得”来敷衍,可能就是王猛字长信的最大意义吧。
如何从根本上修复与孩子的恶劣关系
著名女作家、《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就是一位从“泯失母爱”给孩子带来巨大伤害的母亲,后来到了晚年,才在丈夫的感召影响之下发生惊人的“反转”,与过去冷漠歧视的小儿子马波(作家“老鬼”)修复关系。
著名心理救援康复专家郑播德老师说,根据我们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许多“变态”的、“不正常”的孩子(相当一部分是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多是由于对父母长辈的误会、误解、抱怨、仇视而产生的怨恨而引发的疾病。当然,“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立着一对甚至多位“问题家长”,家长是问题的“根”,“根”出了问题,枝叶花果出现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郑播德老师指出,凡是怨恨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例如,父母离异,怨恨“抛弃”自己的一方)孩子,基本上都会“患病”,而且一般的心理咨询根本不起作用,必须依靠一系列特殊的解决办法(例如:“根本医学”根本康复法),才能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打开死结。
郑播德老师说:在这个“问题婚姻、问题家庭”越来越多的社会环境中,其实“问题父母、问题孩子”都需要接受我们的“根本教育”,而不是当方面“教育”其中一方、只花钱给孩子做“心理咨询”。尤其是家长,必须首先主动来接受培训,由我们帮助纠偏、化解。
“根本医学”的高明之处、绝妙之处,在于:
不用药物、不用针、不用刀、不用刮痧、不用任何器械、不用推拿按摩,不用拍打、不用放血、不需要接触患者身体,
彻底地避免了西医、中医用药物、针刀器械的“介入疗法”的毒副作用、损伤、并发症、后遗症、过度医疗,
只运用老祖宗真正大智慧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独门技术调和阴阳、平衡阴阳,就可以快速康复!
(《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大道至简、易学易用,包教包会、学会为止!
学习“根本医学康复法”——各种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康复案例
详情、案例(点击):
1、哭着来,笑着走,从天天想死,到恋恋不舍的真相
2、新婚之夜,新郎突然“发癫”……现在,新娘成了传奇人物
3、女大学生的命运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从精神分裂症,到班干部
4、一场江南美景中的奇异旅程……从人生的“冰点”启程!
咨询、报名请长按以下图片添加:
“改变命运”的四个前提条件
赞赏